“警队丑闻”后的“白色粉末信”

侯镇安
2021-05-18
image
香港特首等3名政府高官收到白色粉末信(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晚上,有人向多间香港新闻机构告密,内容如下:

近期,警方一次扫黄行动发现,身为警方国安处处长的蔡展鹏,是无牌按摩院(骨场)的其中一名顾客,现正休假接受调查。 

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行政长官(特首)林郑月娥、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及警务处处长邓炳强,先后收到不知名可疑白色粉末信。爆炸品处理课人员到场调查后,初步相信粉末没有危险性,而信内有一张写有中文字的信纸,但文句不顺,不明其意,亦没有任何诉求或恐吓成份,而该等粉末后来证实为面粉。 

“白色粉末信”紧随著“警队丑闻”发生,笔者认为,两个事件必有关连,不排除是有人希望透过“白色粉末信”,转移公众视线,尽量降低市民对“警队丑闻”的关注,好让“警队丑闻”能够尽快淡化,特区政府能够尽快挽回公众人士对警队和驻港“国安公署”的信心。

笔者认为,两个事件必有关连,理由如下: 

首先,“白色粉末信”可大可小,2001年美国炭疽攻击事件(注1),“白色粉末信”就造成五人死亡,十七人受伤。所以,“白色粉末信”理应可以有效引起香港市民的关注,成功转移公众视线,加上出动爆炸品处理课人员到场,更有利制造公众恐慌,大家自然懒理什么“警队丑闻”。 

第二,普通邮寄信件,一般难于追查寄件者是谁,有利掩饰事件其实是有人自编自导自演。2001年美国炭疽攻击事件,也花了七年时间,直到2008年,才查出疑犯是谁,要绳之于法,所需的时间就更长。今次“白色粉末信”,近年在香港也非罕见,2020年8月就发生过两次: 

8月17日,特首办公室收到不知名可疑信件,内藏不知名白色粉末,职员担心为危险化学品,于是报警处理,爆炸品处理课人员奉召到场处理,经检验,相信粉末不含危险成分,特首林郑月娥亦未有接触该信件。 

四天后,8月21日,湾仔警察总部也收到不知名白色粉末信,收件人为警务处处长邓炳强,经爆炸品处理人员检查后,相信该些粉末没有危险成分,事件中无人受伤,重案组接手调查。 

两次白色粉末事件,至今仍未破案;因为邮件恐吓案,九成九都是无法侦破的,相信这两宗也不会例外。今次“白色粉末信”有人自编自导自演?根本无法得悉、无法证实。但笔者相信,机会很大。 

第三,邮件恐吓案,经常都会发生,恐吓政府的,也有不少,也不例外,就算全部都有向警方报案,政府也未必会全部公布;所以,去年八月至今,针对政府的“邮件恐吓案”,肯定不只两宗,笔者保守估计,至少也有数十宗;“电邮恐吓案”就肯定更多,可能有数百宗之多,只是政府不会公布而已。然而,今次因应警队出现丑闻,政府选择即时公布,目的很明显,就是刻意借“邮件恐吓案”来转移市民目光,减少大家对“警队丑闻”的关注,减少大家讨论,减少大家查询,为“警队丑闻”降温,为何不可?借“白色粉末信”来遮丑,绝对有可能。 

第四,“白色粉末信”内附上的字条,不但没有写明任何诉求,连“要胁什么”和“恐吓什么”都没有,而且文句不顺,意思不明,意义不清,为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因为希望增加警方进行调查的难度,既然是自己人做,当然就不希望自己人浪费时间去查。当然,更重要就是避免“有人自编自导自演”被揭发。 

总括来说,“白色粉末信”紧随著“警队丑闻”出现,未免太过巧合。

平日甚少公布“邮件恐吓案”,现在一有“警队丑闻”,就即时公布,未免太过巧合。

正常的恐吓邮件,都会表明恐吓什么、威胁什么,偏偏今次有“警队丑闻”后的一封,就没有表明,未免太过巧合。

“有人自编自导自演”,也不出奇。 

导演是谁?笔者相信,必定是“蓝丝”,必定是“警队粉丝”,必定是盲目爱国者,必定是建制派支持者;林郑月娥、李家超、邓炳强?都有可能!就是蔡展鹏的亲友或其本人,也不出奇。谢谢。

注1:2001年9月18日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一星期,开始有人把含有炭疽杆菌的信件,寄至数个新闻媒体办公室,以及两名民主党参议员,被美国政府视为“生物恐怖袭击”,持续数星期;事件最后导致五人死亡,17人中毒受伤。直到2008年,美国当局才公布谁是主要嫌疑人。

 (本文为作者投稿,不代表看传媒新闻网立场。作者为自由撰稿人、香港市民兼选民。)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救救工厂:工厂真的卷不动了

浦铭心  2024-11-0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