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关系生变

米兰
2023-06-24
image
韩国总统尹锡悦(图片:Lee Jin-Man - Pool/Getty Images)

韩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现在变得越来越复杂。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已然步入滑坡。这背后的原因,有市场的自然演进,也有政治的冷暖。

从韩国工业通贸资源部6月6日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已经连续多个月呈现下滑态势。仅在今年的前五个月中,韩国向中国的出口总额就降到了仅有的49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7.3%。再回头看一下过去,我们会发现,中国在韩国的总出口中的份额也在逐年减少,从2021年的25.3%,下降至2022年的22.8%,再到今年第一季度的19.5%。

同时,中国和韩国之间的贸易盈余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曾几何时,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一直是顺差的,然而在今年1月和2月,这个顺差突然变成了逆差,达到了50.74亿美元。这是自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国首次成为韩国的最大逆差贸易国。

而在贸易总额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据中国的数据显示,中韩贸易额自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增长了40倍,2021年更是超过了3600亿美元。而进入2023年,中韩贸易总额却开始下滑。中共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1-3月,中韩货物贸易额为770亿美元,同比下降14.3%。到了五月,这一下滑趋势更是加剧,负增长达21.6%。

这一切的变化,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呢?据韩国数据,今年第一季度,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在其总出口中已降至第五,美国、台湾、澳洲、和日本已逐步超过中国,排在前四位。

比如在汽车行业,韩国队美国的出口已经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四月份,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为95.2亿美元,对美国的出口为91.8亿美元,差距仅有3.4亿美元。然而在一月份,这个差距还是11.5亿美元。这样看来,韩国的出口结构在逐步优化,韩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是越来越大,有逐渐取代中国市场的趋势。

那么,为何韩国的出口会对中国市场产生逐步的“疏离”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过去十年,韩国主要出售的是中间产品,但随着中国本地厂商的崛起,这些产品的需求逐渐减少。比如在LCD和无线通信设备等方面,中国已经可以自主生产,不再需要大量从韩国进口。同时,过去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已经把生产工厂逐步迁移到东南亚地区,这也导致了韩国中间产品的需求减少。

韩国企业考虑退出中国市场,与中国的经济现状紧密相连。中国高负债、高增长的模式已经显现出其危险性,从大型房产企业的债务问题到村镇银行的倒闭,从大量的失业问题到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这种情况下,继续依赖中国市场的风险对于韩国企业来说已经显然过高。

从长三角地区的工资水平、上海的出口集装箱指数、卫星灯光亮度、13个城市的地铁人流量、高速公路的物流量,以及韩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同比下降41%等多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下降了10%,尽管官方数据可能仍然显示出4.5%或3%的增长。

这种形势使得韩国企业不得不做出应对,而这种应对的结果令人鼓舞。以全球最大的手机品牌三星为例,2014年第一季度,三星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份额曾高达20%,但现在只剩下1%左右,尽管如此,三星仍连续11年保持全球销量第一。这一事实从侧面证明了,中共所宣扬的“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可能只是一种幻象,失去中国市场,并不等于世界末日。

实际上,韩国对中国贸易下滑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韩国自身的发展策略,尹锡悦上台后,改变了文在寅政府在中美之间的平衡策略,选择离开中国,走向了华盛顿的反共阵营。这个转变的背后,存在着多个影响因素:

首先,在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中,韩国民众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全面爆发。民调显示,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在西方国家中最为严重。这种民意和舆论无疑会影响韩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其次,首尔深知,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助,解决朝鲜的核问题甚至半岛的统一问题都将是不可能的。然而,从最初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到现在,朝核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反而朝鲜已经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首尔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对朝鲜的偏袒,并未真心解决朝核问题。因此,首尔选择靠近华盛顿,强化与美国的军事联盟,以威慑朝鲜。

第三,首尔有自己的战略雄心,期望成为全球民主峰会的主办国,立志成为对自由、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的“全球枢纽国家”.在这样的期望下,首尔对韩中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他们在涉及中国敏感问题上,会表达出韩国的立场,以体现韩国的价值和地位。

第四个因素是,韩中贸易已经从过去的顺差变为逆差,韩国对华出口持续减少,占总出口比例的份额也在下降。因此,韩国积极开拓欧美市场。

总的来说,韩国对中国的产品出口的减少,并非只是市场因素的结果,更多的是中国的经济环境以及韩国自身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这种趋势预计在未来一至两年内都将持续,韩国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也将继续下降。

《华尔街日报》近期的报道显示,截至今年4月的12个月中,中国在美国商品进口中的份额已降至15.4%,这是自2006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这反映出中国与美日欧的经济脱钩趋势,全球供应链重组正在稳步进行。韩国已被纳入美国半导体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都不得不与中国逐步疏远。

今年4月末,韩国总统尹锡悦访问了美国,双方发布了《韩美首脑联合声明》、《关于建立韩美下一代核心新兴技术对话的联合声明》等一系列文件。在半导体、电池、清洁能源、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两国都承诺扩大投资并加强研发合作。

今年6月7日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尹锡悦政府明确表示,政府将改变韩国过于依赖中国的经济结构,提升”自主和平衡”的能力,尤其在高科技领域。同时,韩国也将实现与美日联合体系的融合,以实现”科技立国”的战略。

然而,这样的政策转变并非没有阻力。一些人士批评,与中国经济的脱钩可能对韩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如此,尹锡悦政府坚持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态度,可能威胁到韩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因此,韩国需要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寻找新的商业和国家发展渠道,以达到贸易平衡。

对于韩国的电池和半导体公司,它们在中美两国市场上的份额相当。如果美国和其盟友的市场进一步发展,可以弥补韩国与中国贸易脱钩带来的逆差。另一方面,美国正在聚集全球强大的国家,构建类似俱乐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科技合作和高科技产品生产产生严重困扰。

据韩国YTN电视台报道,去年韩国向中国出售的半导体设备总额仅为13.7亿美元,比2021年的22.58亿美元减少了40%。今年一季度,韩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同比骤降44.5%。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去年和今年两年间,韩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可能会减少至少65%。而且内部人士告诉彭博社,在美光遭受中共的制裁后,韩国政府不会让本国企业向中国提供芯片。

在面对芯片供应紧张的挑战时,中国也在寻找解决方案。Facing the challenge of chip supply shortages, China is also seeking solutions. 

近年来,中国推动了硬派的狼式外交,引发了与美国的激烈”战略竞争”。这促使日本进行战略转型,韩国重新定位国策,加速了美日韩”铁三角”关系的发展。但是,美国并未期待与中国冲突或战争,日本和韩国也希望与中国建立”建设性的稳定的”关系。

因此,美日韩的”铁三角”关系基本上是防御性的,目的在于防止中国和朝鲜的不稳定行动。在保证威慑效果的同时,日本和韩国也在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并缓和中美关系的紧张。

按照这种思路,尹锡悦一方面积极亲美、亲日、反朝,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调整对华政策。在去年11月的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10+3)会议上,他曾公开表示,作为今年三方会议的主席国,韩国将全力推动三国合作机制的早日实现。

尹锡悦拒绝与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会面,但却高规格接待了中国人大委员长栗战书,这显示出他对中国的期待。

只要中国能对日韩的关切表示尊重,日韩两国仍然希望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能取得进展。

但是,中国的实际行动并未满足他的期待,朝鲜的核导弹威胁仍然猖獗,最近派出的外交部高官在访问韩国时,明确提出了”四不可”原则:

中国的这些态度是否就像是在不断加剧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呢?

实际上,中国对于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动机与日韩有着显著的不同:首先,他们希望获得经济实利;其次,他们希望通过自贸区来制约日韩,进而分裂韩美日关系。

目前美日欧和中国城脱钩的进程,更加强化了两大阵营的的紧张关系。中国应明白,强硬的外交政策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利益。真正的繁荣和进步必须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而非采取一种零和博弈的态度。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