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貿易關係生變

米蘭
2023-06-24
image
韓國總統尹錫悅(圖片:Lee Jin-Man - Pool/Getty Images)

韓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現在變得越來越複雜。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已然步入滑坡。這背後的原因,有市場的自然演進,也有政治的冷暖。

從韓國工業通貿資源部6月6日發布的數據可以看出,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已經連續多個月呈現下滑態勢。僅在今年的前五個月中,韓國向中國的出口總額就降到了僅有的497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7.3%。再回頭看一下過去,我們會發現,中國在韓國的總出口中的份額也在逐年減少,從2021年的25.3%,下降至2022年的22.8%,再到今年第一季度的19.5%。

同時,中國和韓國之間的貿易盈餘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曾幾何時,韓國對中國的貿易一直是順差的,然而在今年1月和2月,這個順差突然變成了逆差,達到了50.74億美元。這是自1992年兩國建交以來,中國首次成為韓國的最大逆差貿易國。

而在貿易總額方面,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據中國的數據顯示,中韓貿易額自1992年兩國建交以來,增長了40倍,2021年更是超過了3600億美元。而進入2023年,中韓貿易總額卻開始下滑。中共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1-3月,中韓貨物貿易額為770億美元,同比下降14.3%。到了五月,這一下滑趨勢更是加劇,負增長達21.6%。

這一切的變化,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呢?據韓國數據,今年第一季度,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在其總出口中已降至第五,美國、台灣、澳洲、和日本已逐步超過中國,排在前四位。

比如在汽車行業,韓國隊美國的出口已經顯現出強勁的增長。四月份,韓國對中國的出口為95.2億美元,對美國的出口為91.8億美元,差距僅有3.4億美元。然而在一月份,這個差距還是11.5億美元。這樣看來,韓國的出口結構在逐步優化,韓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是越來越大,有逐漸取代中國市場的趨勢。

那麼,為何韓國的出口會對中國市場產生逐步的「疏離」呢?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過去十年,韓國主要出售的是中間產品,但隨着中國本地廠商的崛起,這些產品的需求逐漸減少。比如在LCD和無線通信設備等方面,中國已經可以自主生產,不再需要大量從韓國進口。同時,過去在中國投資的韓國企業,已經把生產工廠逐步遷移到東南亞地區,這也導致了韓國中間產品的需求減少。

韓國企業考慮退出中國市場,與中國的經濟現狀緊密相連。中國高負債、高增長的模式已經顯現出其危險性,從大型房產企業的債務問題到村鎮銀行的倒閉,從大量的失業問題到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這種情況下,繼續依賴中國市場的風險對於韓國企業來說已經顯然過高。

從長三角地區的工資水平、上海的出口集裝箱指數、衛星燈光亮度、13個城市的地鐵人流量、高速公路的物流量,以及韓國對中國的芯片出口同比下降41%等多方面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下降了10%,儘管官方數據可能仍然顯示出4.5%或3%的增長。

這種形勢使得韓國企業不得不做出應對,而這種應對的結果令人鼓舞。以全球最大的手機品牌三星為例,2014年第一季度,三星在中國手機市場的份額曾高達20%,但現在只剩下1%左右,儘管如此,三星仍連續11年保持全球銷量第一。這一事實從側面證明了,中共所宣揚的「中國超大市場規模」可能只是一種幻象,失去中國市場,並不等於世界末日。

實際上,韓國對中國貿易下滑的最根本原因在於韓國自身的發展策略,尹錫悅上台後,改變了文在寅政府在中美之間的平衡策略,選擇離開中國,走向了華盛頓的反共陣營。這個轉變的背後,存在着多個影響因素:

首先,在過去三年的新冠疫情中,韓國民眾對中國的不滿情緒全面爆發。民調顯示,韓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印象在西方國家中最為嚴重。這種民意和輿論無疑會影響韓國政府的對華政策。

其次,首爾深知,如果沒有中國的幫助,解決朝鮮的核問題甚至半島的統一問題都將是不可能的。然而,從最初中國主導的六方會談到現在,朝核問題並未得到有效解決,反而朝鮮已經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首爾認為這是因為中國對朝鮮的偏袒,並未真心解決朝核問題。因此,首爾選擇靠近華盛頓,強化與美國的軍事聯盟,以威懾朝鮮。

第三,首爾有自己的戰略雄心,期望成為全球民主峰會的主辦國,立志成為對自由、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的「全球樞紐國家」.在這樣的期望下,首爾對韓中關係進行了重新定位。他們在涉及中國敏感問題上,會表達出韓國的立場,以體現韓國的價值和地位。

第四個因素是,韓中貿易已經從過去的順差變為逆差,韓國對華出口持續減少,占總出口比例的份額也在下降。因此,韓國積極開拓歐美市場。

總的來說,韓國對中國的產品出口的減少,並非只是市場因素的結果,更多的是中國的經濟環境以及韓國自身的發展戰略所決定的。這種趨勢預計在未來一至兩年內都將持續,韓國對中國的出口總額也將繼續下降。

《華爾街日報》近期的報道顯示,截至今年4月的12個月中,中國在美國商品進口中的份額已降至15.4%,這是自2006年10月以來的最低點。這反映出中國與美日歐的經濟脫鈎趨勢,全球供應鏈重組正在穩步進行。韓國已被納入美國半導體供應鏈的合作夥伴,都不得不與中國逐步疏遠。

今年4月末,韓國總統尹錫悅訪問了美國,雙方發布了《韓美首腦聯合聲明》、《關於建立韓美下一代核心新興技術對話的聯合聲明》等一系列文件。在半導體、電池、清潔能源、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領域,兩國都承諾擴大投資並加強研發合作。

今年6月7日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文件中,尹錫悅政府明確表示,政府將改變韓國過於依賴中國的經濟結構,提升”自主和平衡”的能力,尤其在高科技領域。同時,韓國也將實現與美日聯合體系的融合,以實現”科技立國”的戰略。

然而,這樣的政策轉變並非沒有阻力。一些人士批評,與中國經濟的脫鈎可能對韓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儘管如此,尹錫悅政府堅持認為,中國的經濟政策和政治態度,可能威脅到韓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因此,韓國需要與美國等其他國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尋找新的商業和國家發展渠道,以達到貿易平衡。

對於韓國的電池和半導體公司,它們在中美兩國市場上的份額相當。如果美國和其盟友的市場進一步發展,可以彌補韓國與中國貿易脫鈎帶來的逆差。另一方面,美國正在聚集全球強大的國家,構建類似俱樂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科技合作和高科技產品生產產生嚴重困擾。

據韓國YTN電視台報道,去年韓國向中國出售的半導體設備總額僅為13.7億美元,比2021年的22.58億美元減少了40%。今年一季度,韓國對中國的芯片出口同比驟降44.5%。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去年和今年兩年間,韓國對中國的芯片出口可能會減少至少65%。而且內部人士告訴彭博社,在美光遭受中共的制裁後,韓國政府不會讓本國企業向中國提供芯片。

在面對芯片供應緊張的挑戰時,中國也在尋找解決方案。Facing the challenge of chip supply shortages, China is also seeking solutions. 

近年來,中國推動了硬派的狼式外交,引發了與美國的激烈”戰略競爭”。這促使日本進行戰略轉型,韓國重新定位國策,加速了美日韓”鐵三角”關係的發展。但是,美國並未期待與中國衝突或戰爭,日本和韓國也希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的穩定的”關係。

因此,美日韓的”鐵三角”關係基本上是防禦性的,目的在於防止中國和朝鮮的不穩定行動。在保證威懾效果的同時,日本和韓國也在推動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並緩和中美關係的緊張。

按照這種思路,尹錫悅一方面積極親美、親日、反朝,另一方面也在積極調整對華政策。在去年11月的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10+3)會議上,他曾公開表示,作為今年三方會議的主席國,韓國將全力推動三國合作機制的早日實現。

尹錫悅拒絕與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會面,但卻高規格接待了中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這顯示出他對中國的期待。

只要中國能對日韓的關切表示尊重,日韓兩國仍然希望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能取得進展。

但是,中國的實際行動並未滿足他的期待,朝鮮的核導彈威脅仍然猖獗,最近派出的外交部高官在訪問韓國時,明確提出了”四不可”原則:

中國的這些態度是否就像是在不斷加劇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呢?

實際上,中國對於建立中日韓自貿區的動機與日韓有着顯著的不同:首先,他們希望獲得經濟實利;其次,他們希望通過自貿區來制約日韓,進而分裂韓美日關係。

目前美日歐和中國城脫鈎的進程,更加強化了兩大陣營的的緊張關係。中國應明白,強硬的外交政策並不能帶來長久的利益。真正的繁榮和進步必須基於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基礎上,而非採取一種零和博弈的態度。

猜你喜歡

韓菲升級為戰略夥伴關係

李吟  2024-10-09

編輯推薦

救救工廠:工廠真的卷不動了

浦銘心  2024-11-0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