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房公摊面积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为促进房市,多地于近期相继宣布“取消公摊面积”,此举引发广泛关注。有专家指出,该政策的本质是变相降价,难以从根本上提振房市。
据《证券时报》报导,12月以来,湖南衡阳与河北张家口等地先后宣布取消商品房公摊面积。比如,衡阳市规划局规定,自2025年起,商品房将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张家口市则提出取消商品房价格限价,并逐步推行“取消公摊”。
其实,广东肇庆、湖南湘潭等地在此前已提出类似政策;广州、长沙、杭州、厦门等地也通过优化阳台面积计算规则等方式间接提升实际得房率。业内人士预测,明年或将有更多城市加入取消公摊的行列。
在中国,“公摊面积”是指电梯井、楼梯间、走廊、警卫值班室等公共区域,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分摊。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公摊面积经常成为消费者不满的焦点。不少购房者抱怨,购买的100平方米的房屋实际得房率不到七成,且分摊费用的透明度太低,极易引发纠纷。
早在2019年,中国住建部曾发布《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提议“住宅建筑应以套内面积计价”,但这一提议在2022年的修订中被删除。
有业内人士认为,“取消公摊”能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规范房屋销售行为。但此举能否能促进房市,则有待观察。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指出,尽管公摊面积会在计价中取消,但其成本仍会反映到套内面积价格中。他称,“这类似于买西瓜,不论按肉称还是连皮一起称,最终的价格变化不大。”
黄大卫强调,“取消公摊”虽会提高透明度,但无法触及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影响楼市的关键在于经济环境、信贷政策、供求关系及税费压力,而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问题包括税负过高、保障房覆盖不足、资金管理混乱等,这些因素未得到解决,仅靠取消公摊政策,难以挽救市场颓势。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谢田认为,公摊面积的计价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不透明、不公平的市场行为。虽然部分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取消公摊重塑购房者的信心,但这仅仅是变相降价,无法改变市场持续下行的趋势。他说,“市场尚未触底,这种政策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
美国房地产投资公司总裁蒋品超表示,购房者是否购房取决于经济环境与自身需求,而非单一政策。他说,“取消公摊对刺激购房意愿的作用非常有限。”
蒋品超指出,在中国,公共区域和设施的建设成本通常被直接计入房价,同时购房者还需承担物业管理费用,形成了“双重收费”等局面。而在美国等地,类似费用由物业公司通过其他方式收取,购房者对具体费用的用途更加清楚。
黄大卫进一步分析,中国的公摊面积计算方式缺乏统一标准,甚至出现虚高现象。有些开发商为了提高楼盘价格,增加了大量使用率低的公共设施。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购房成本,也让消费者对其实际用途和合理性产生质疑。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公共区域成本通常由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分担,更加注重实际需求和透明度,更容易让购房者接受。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