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品房公攤面積的問題一直備受爭議,近年,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為促進房市,多地於近期相繼宣布「取消公攤面積」,此舉引發廣泛關注。有專家指出,該政策的本質是變相降價,難以從根本上提振房市。
據《證券時報》報導,12月以來,湖南衡陽與河北張家口等地先後宣布取消商品房公攤面積。比如,衡陽市規劃局規定,自2025年起,商品房將按套內建築面積計價;張家口市則提出取消商品房價格限價,並逐步推行「取消公攤」。
其實,廣東肇慶、湖南湘潭等地在此前已提出類似政策;廣州、長沙、杭州、廈門等地也通過優化陽台面積計算規則等方式間接提升實際得房率。業內人士預測,明年或將有更多城市加入取消公攤的行列。
在中國,「公攤面積」是指電梯井、樓梯間、走廊、警衛值班室等公共區域,由整棟樓的產權人共同分攤。但由於缺乏統一標準,公攤面積經常成為消費者不滿的焦點。不少購房者抱怨,購買的100平方米的房屋實際得房率不到七成,且分攤費用的透明度太低,極易引發糾紛。
早在2019年,中國住建部曾發布《住宅項目規範(徵求意見稿)》,提議「住宅建築應以套內面積計價」,但這一提議在2022年的修訂中被刪除。
有業內人士認為,「取消公攤」能有效減少信息不對稱,規範房屋銷售行為。但此舉能否能促進房市,則有待觀察。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指出,儘管公攤面積會在計價中取消,但其成本仍會反映到套內面積價格中。他稱,「這類似於買西瓜,不論按肉稱還是連皮一起稱,最終的價格變化不大。」
黃大衛強調,「取消公攤」雖會提高透明度,但無法觸及房地產市場的核心問題。他認為,影響樓市的關鍵在於經濟環境、信貸政策、供求關係及稅費壓力,而當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問題包括稅負過高、保障房覆蓋不足、資金管理混亂等,這些因素未得到解決,僅靠取消公攤政策,難以挽救市場頹勢。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謝田認為,公攤面積的計價方式本質上是一種不透明、不公平的市場行為。雖然部分地方政府試圖通過取消公攤重塑購房者的信心,但這僅僅是變相降價,無法改變市場持續下行的趨勢。他說,「市場尚未觸底,這種政策難以起到實質性作用。」
美國房地產投資公司總裁蔣品超表示,購房者是否購房取決於經濟環境與自身需求,而非單一政策。他說,「取消公攤對刺激購房意願的作用非常有限。」
蔣品超指出,在中國,公共區域和設施的建設成本通常被直接計入房價,同時購房者還需承擔物業管理費用,形成了「雙重收費」等局面。而在美國等地,類似費用由物業公司通過其他方式收取,購房者對具體費用的用途更加清楚。
黃大衛進一步分析,中國的公攤面積計算方式缺乏統一標準,甚至出現虛高現象。有些開發商為了提高樓盤價格,增加了大量使用率低的公共設施。這種做法不僅增加了購房成本,也讓消費者對其實際用途和合理性產生質疑。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公共區域成本通常由開發商和物業公司分擔,更加注重實際需求和透明度,更容易讓購房者接受。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