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了講話。此次會議因被邊緣化多年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出席備受媒體關注。
會議召開前,市場普遍預期中央會釋放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政策紅利,然而從官媒的反映來看並非如此,股市第二天甚至出現了暴跌,直接給習近平講話的沽名釣譽老生常談打出差評。值得一提的是,除工業斯巴達類民企大佬外,一些新興科技初創企業創始人如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幻方量化創始人梁文鋒、民營衛星公司銀河航天董事長徐鳴等出席會議,引發社交平台對人工智能「六小龍」為什麼會出現在杭州的熱議。
網友@楊峰發帖說:作為杭州餘杭區未來科技城招商引資的公司之一,我真的覺得,杭州不成功,就沒天理了:1,整個入駐過程、補貼申請過程,沒吃過一頓飯,沒喝過一次酒,沒送過一根煙,透明,高效,給擅長幹活而不擅長應酬的很多老闆提供了最舒服的交流方式:2,房子幫你找好,房租減半;答應你的政府補助按約定時間自動打款,直接到賬。3,事辦完,政府部門的人就消失了,從來不煩你,從不對你指手畫腳,從不來你公司參觀一下,對接人的角色就是:有事你找我,第一時間給你辦,沒事就自動消失。4,最重要的:杭州市是禁止遠洋捕撈的,任何外地衙門到杭州辦案,必須報備獲批,必須有地方副局長級陪同才能辦案。在人心煌煌的年代,這條太牛逼了!
一篇題為《杭州為什麼難以追趕?》的網文這樣寫道:…一座城市的成功,往往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更關鍵的是,未來哪一個產業能實現創新突破,是事先難以預料的。回頭來看,杭州能成為「數字經濟第一城」,與其說是當初多有遠見,不如說是順其自然的結果:杭州過去產業基礎薄弱,製造業遠不及本省的寧波,再加上離上海太近而難以成為區域經濟中心,在這種情況下,乾脆放任民營經濟自發生長,哪怕是小微企業,杭州也都給錢給地給政策,像當年阿里巴巴在杭州創業,不用擔心受到政策歧視。在對小微企業的服務上,杭州是公認的「大市場,小政府」。2021年底,我一位朋友將公司遷出杭州,搬到蘇州,因為蘇州相關的產業聚集度更高。在變更註冊地的過程中,杭州市場監管部門打電話來詢問:為何要遷離杭州?是不是經營遇到什麼困難了?需要的話,可以申請房租補貼。他後來感嘆:「我們只是一家幾乎不可能對當地稅收和就業有任何貢獻的自媒體而已,尚且能得到如此待遇,更何況那些真正有實力的公司了。很多城市在引進企業時,偏好大企業(最好是「500強」),不但政績好看,稅收也多,杭州這樣看似費力,但事實證明,當這些小微企業大量湧現,自發形成的生態,具有無限蓬勃的生機,因為它不像跨國公司或國企那樣,只是碰巧放在某個城市,而是和杭州本地的營商、產業環境和城市社會形成有機的結合,並且能源源不斷地催生新的創新機會。2021年,杭州IPO宗數48家,超過深圳(46家)、廣州(23家),相當於南京(14家)、寧波(13家)、武漢(7家)、濟南(7家)、廈門(7家)5個副省級城市的總和。
現在世人的目光聚焦於「六小龍」,但實際上,且不說「六小龍」只是現在新興的尖端部分,即便是早已做大做強的阿里系,對杭州經濟的整體帶動作用也沒有外界想象中的大。即便把字節跳動在杭州的大量布局包括在內,仍然只是杭州經濟的冰山一角。杭州的經濟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生態,並不只有電子商務,IT行業的網易、華三通信、海康威視、大華、宇視、恒生電子、同花順:醫藥的通策、泰格、華東、青春寶;傳統製造業的萬向、傳化、吉利、榮盛、福斯特;食品飲料行業的農夫山泉、娃哈哈…..都是各自細分領域的龍頭。雖然這些似乎看起來沒有那麼耀眼,但沒有人知道下一次突破出現在哪裡。
如果把城市經濟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真正繁盛有活力的生物群落勢必是動態演替的: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只要添加一個新物種,整個系統便會產生驚人的連鎖反應。由於無人能預料到下一個風口,政府真正應該做的不是「有形之手」積極干預,而應當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未來的風險和機會,因為在這樣一個龐大複雜的生態中,試圖掌控整個系統往某個確定的方向走,都是不現實的,最可取的是儘可能地確保開放性,讓新物種得以湧現。
杭州這些年開始被稱作「中國硅谷」,但如果看美國硅谷的發展歷史,就會發現那是一段前途未卜的航程,因為新生事物都是高風險的,沒有人能預料到這些初創企業能長成什麼樣,甚至完全看不懂它的商業模式,地方政府更談不上有什麼積極扶持,決定其成敗的關鍵是初創企業的融資機制,使得那些勇於創新的「怪人」也能在金融系統中獲得風險資本。初創企業的風險很高,他們所需要的,除了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上獲得融資之外,就是法治的保障,能夠容許他們自由生長。
從某種意義上說,杭州確實難以追趕,因為真正難的不是它在某個產業領域「做對了什麼」,而是它長久以來構築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可以源源不斷地湧現出創新企業。要維持這樣一個系統的活力,唯有釋放人的活力,解放民間自組織的創造力。當然,這並不是說什麼都不用做了,恰恰相反,對政府來說,知道何時「無為」,比過度「有為」更重要。尊重市場,充分釋放人的創造性。
最後就用 DeepSeek創始人梁文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的一段話結束今天的節目,梁文峰說:「創新需要儘可能少的干預和管理,讓每個人有自由的空間和試錯的機會。創新往往都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來的」。
作者:桑雨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