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總結中國外貿現狀:活下去,像個牲口一樣的活下去!

大貓財經貓哥
2023-03-06
image
網絡圖片

01

最近外貿的情況讓很多人焦躁,因為牽涉的人太多了,是個民生大事。

製造商普遍缺少訂單,很多廠子只有往年的20%,最糟糕的廠子只有詢價,沒有單子,貓哥認識的老闆過完年毅然決定關了自己搞了十幾年的工廠,要回老家競選村支書。

貨運卡車也接不到活,在浙江專門跑港口的集卡司機感受最深,2021年每月能跑20多單,去年每月17、18單,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迅速變差,春節後,很多人每月三四單。

有貸款的司機最為難受,基本拼存款,生意和生活都陷入低谷。

船公司也很難受,無貨可運,以前貨搶船,現在船搶貨,而且運價下降迅速,像美西航線,運價下跌接近90%。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視覺衝擊力最強的,是聚集於港口的、高高壘起的集裝箱,上海洋山港的控制箱一度運到了太倉,以往集卡停車的停車場都用來堆貨櫃,但還是放不下。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而且,這種情形是七大港口的普遍情形。

那這到底是為啥呢?

有說產業轉移的、有說徹底脫鈎的,其實這樣的結果是太多因素的合力,情況不樂觀,但也沒有像很多人那麼悲觀。

 02

先說說船公司和集裝箱的問題吧,除了訂單真不給力,這裡面的供需顯然失衡了。

老外都說中國是基建狂魔,這其中有一種基建就叫造船,過去這三年,中國造船廠的訂單拿到手軟,現在全世界30個造船廠握有訂單,其中中國有18家,而且那個訂單量兩三年根本干不完。

有訂單那就玩命干,中國每年的新造船總噸位都在3800多萬噸,韓國在後面也使勁追,這麼一來,三年時間,全球商船的總噸位增加了12%。

造大船還是比較費勁的,造集裝箱就容易多了。2020年,航運價格大漲,當時的矛盾是,有貨但是集裝箱不足。

於是商務部12月就發了個文,鼓勵製造集裝箱。

然後就直接井噴了。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2020年,中國產集裝箱9867萬立方米,發文之後增加到23058萬立方米,增長2.3倍,去年產量下來點,也達到14758萬立方米。

這是個啥概念呢?

中國在這個領域基本是壟斷的,占世界總產量的96%,這三年總共造了47683萬立方米,折算成標準集裝箱大概是1900萬個,比疫情前的全球總量增加了50%。

這個增量是很恐怖的,其實2022年中全球就有600萬閒置箱,如果集裝箱的增速小一點,現在的觀感也不會那麼刺激。

但這解釋不了,訂單去哪了呢?

 03

原因很多。

比如大國博弈,美國執意要製造業回流,遷出的廠子確實也有,日資走了不少,韓國也是,三星手機出貨量全球第一,但基本都不是中國造的,廠子走了,很多供應鏈也被要求轉移,很多美國企業的國內供應商都面臨這樣的問題,要麼海外建廠,不然就沒有訂單。

左一刀右一刀的,很多訂單就沒了。

再比如疫情期間有些地方封控,這種特殊情況企業肯定得支持,供應鏈受影響、工人居家,於是很多訂單就沒法做了,但海外客戶還要做生意,於是找越南的工廠、找東南亞的工廠,出現了供應鏈的轉移。

說起來越南也是80年代開始搞改革的,政經改革都很猛,但二十多年下來只能算一般般,越南的大爆發是啥時候開始的?

2018年之後抬頭,2020年之後大發展,也就是說是趁着美國對中國搞制裁,趁着疫情起飛的。

再後來海運價格大漲,歐洲客戶發現,在歐洲找個窪地搞生產,算上物流之類的總成本也還能接受,那就直接找歐洲廠子了,比如波蘭就是這一波的受益者。

但還有一些訂單沒了,那就真是我們自己的原因了,舉個身邊的例子說吧。

有個廠從美國拿了個訂單,有一部分東西他也得找供應商生產,於是跟供應商談好貨物要求、價格、時間等等,就等着拿貨了。

眼瞅着交貨時間臨近,他得催進度啊,但人家乙方也不安排生產,催急了,乙方開始大罵甲方:「漢奸!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拿美國的訂單?為什麼給美國人做東西?」

而且不是罵一次,天天罵,乙方把甲方都罵抑鬱了,這訂單也就沒法整了。

只能說這乙方格局太小,去年中美啥情況大家都看到了,但貿易額創了新高,生意就是生意。

但以上這些都還不是主因,即便它們起作用也會是緩慢的、漸進的,不會像現在這樣斷崖式的改變。

那主因是啥呢?很簡單,金主出狀況了。

金主是誰呢?歐洲和美國。別急着噴,這麼說是有數據證明的。

2022年,全世界GDP排前10的國家是這些:

這些國家的GDP總量超過全球總量的67%,除了中國、印度基本都是歐洲國家,這些國家的GDP大部分還是靠消費拉動的,基本都在65%以上,高的像美國超過了80%。

也就是說,這些國家能掙錢也能花錢,大多數人不僅月光而且寅吃卯糧,消費額占據了全世界50%以上。

其實可以大方的承認,中國製造以前能掙錢,就是加入了全球供應鏈,低成本製造然後賣給這些歐美人。

歐美人要不買單,咱們外貿自然就難了。

現在的歐美人,比以前難不少。為啥呢?

生活成本大漲,大家都忙着抗通脹。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電費是最直接的,像北京電價5毛左右,一般家庭一個月一兩百,基本可以忽略的一筆開支,在歐洲,以前一度電0.2歐,現在0.5歐,想象下,如果住在北京一個月電費1500塊,那很多人真用不起。

歐洲人也不是個個都是大富翁,於是老百姓都在方設法節省用電,隨手關燈自不用提,連波峰波谷電價的那點差別都要仔細計算,有的人在凌晨四點使用烤箱和洗衣機,因為這些家電功率大,這時的電價最便宜。

再比如買個電動車,雖然有里程焦慮但是充電不貴啊,在歐洲可不是這樣,德國特斯拉去年調價後,車主一算,百公司的能源成本和日本的汽油車差不多了。

開油車的更慘,用車成本也上漲了50%。

能源漲價,糧食漲價,歐洲的CPI居高不下,6%就算不錯了,8%是均值,個別國家10%,通常來說,3%以下是比較健康的,所以歐洲人現在也在對高物價犯愁。

會是啥結果呢?

人性告訴我們,答案都是類似的:保住必須消費品,比如基本的吃喝住行,大力縮減可選消費品,可買可不買的,絕對不買。

所以,總需求是萎縮的,那咱們的訂單能多嗎?

 05

歐洲通脹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主要就是俄烏戰爭,再加上北溪管道被炸,價格蹭蹭就上去了。

那咋控制通脹呢?這得看看美國。

美國通脹也很厲害,6%以上常態化了,解決的辦法就是加息。

美國進入加息通道有些日子了,現在存款利率5.5%,但通脹還是控制不住,加息還沒結束,利率破6也正常。

所以現在美國普通老百姓也在抗通脹,每天算賬,美聯儲一調查,發現35%的人為財務狀況焦慮。

美國一加息,很多國家本幣貶值太快,只好跟着加息,更加惡化了一部分人的財務,比如房奴。

貓哥親人在歐洲貸款買房,當時的貸款利率1.65%,一個月還1500歐覺得輕輕鬆鬆,但一看周圍很多國家都推出零利率了,就想多薅點羊毛於是選擇了浮動利率,結果呢,現在利率4%,每月還貸額從1500歐變成了3600歐,一個月憑空多了15000塊人民幣的支出,對哪國的老百姓都不輕鬆。

全球同此涼熱。大家都在為基本生活支出更多,而收入端沒有好轉,需求不旺,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自然也難點。

美國加息還出現了一些以前沒見過的奇幻事件。

最近不少中國小老闆在為信用證發愁,咋回事呢?

有些客戶給訂單,但是他開不出信用證,這交易就沒法幹了。

客戶為啥開不出信用證呢?因為他的國家美元不足,不足以支付。

這些國家為啥沒美元了呢?因為美國加息,美元都跑美國了……

今年這種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多,很多老闆都會為此煩惱,因為美國的加息周期還沒結束。

 06

那國內的製造商咋辦呢?

指望短期內貿易狀況恢復原狀有點難,因為在這個交易里我們不是有決策權的一方,只能等待美國加息結束,等待他們抗通脹結束,恢復消費的熱情和能力,這就是現實。

好消息是,現在歐美的訂單少了,但亞非拉跑來詢價的可不少,這也是個機會。

產業鏈的遷移是個問題,低端不可避免,因為我們也不需要,但要說大規模的產業鏈遷移也有點悲觀,畢竟中國全產業鏈是經歷過測試的,越南缺少我們的規模,歐洲缺少我們的效率,最關鍵的是因為人不一樣。

中國老百姓跟中國賣的最好的車——五菱神車有點類似,能拉客能載貨,能上山能下河、能下鄉能進城,能跑高速,也敢越野,總之就是「耐操性」極強,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不怕卷、接受卷、主動卷,你得相信,即便現在競爭力下降了,過不了多久,這幫人還能折騰出新東西來。

至於當下,借用《芙蓉鎮》的台詞那就是:活下去,像個牲口一樣的活下去!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大貓財經,原文已被刪除)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假的,假的,全是假的

敏敏郡主  2025-01-06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