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巴黎這樣一個沒有水景的城市,是從中世紀的黑暗城市改建而來,能夠享受一點天空和陽光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的人們來說非常重要。
古希臘犬儒主義哲學家第歐根尼Diogenes 住在木桶里,亞歷山大大帝欲聆聽其智慧之語。 第歐根尼正沐浴在陽光下,亞歷山大大帝見到他後問到,是否可以為他做點什麼? 第歐根尼回答「可以,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第歐根尼對亞歷山大大帝的回應不牽強不偽裝,這反映人應享有陽光和新鮮空氣的基本權利。
拿破崙三世改造黑暗擁擠的中世紀巴黎,建築奧斯曼式公寓,自1900年初就成為巴黎人的主要居所。奧斯曼屋頂閣樓的天空成為了生活在巴黎的人們眼目中的重要城市景觀。
巴黎的鍍鋅Zinc-plated屋頂一直是藝術家、作家和電影製作者的靈感來源。現在,巴黎市已將其屋頂景觀推薦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22 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候選名單。
在2024年奧運會即將到來之際,為展開東京與巴黎奧運的交接,《巴黎2024》通過影片帶領世人穿越一座未知維度的城市。從上端俯角探索巴黎和塞納-聖但尼省。從上帝的視角俯瞰協和廣場方尖碑展現出意想不到的輪廓線條,體育賽事與文化遺產兩者合而為一,自由之風吹過每一個動作。在這場集體動作表演中,巴黎走向2024 年奧運會,轉換成為露天體育祭典聖地。
«Course sur les toits de Paris » 在巴黎屋頂上的比賽影片製造出強大的震撼,帶動世人走向2024 巴黎奧運會……
(二)
初到巴黎的城市震撼是來自市區整齊公寓建築的黑頂,嚴肅高貴的印象令我聯想起拿破崙灰黑色的雙角軍帽。隨著光線變化,起伏有致的鋅皮屋頂,讓整個城市景觀呈現出極富層次感的灰黑色。
拿破崙三世時期讓巴黎換顏的城市改造設計推動的奧斯曼式公寓,在巴黎像蘑菇一般四處萌芽。當時公寓屋頂採用的鋅板是一種創新,突破了當時常見的板岩、瓦片、石材等材料,這是一項可以讓巴黎秒變摩登的「黑科技」,迅速引得外省及海外競相模仿。
如今巴黎屋頂已經成為巴黎一個標誌性景觀,出現於印象派畫家的作品,電影鏡頭的取材,時裝走秀的伸展台,甚至電腦遊戲的布景中。
攝影師Michael Wolf拍攝了一系列影像,帶我們從另一種視角解讀巴黎。這是遠離了大眾對於這座城市五光十色的夢幻想像,是用幾何結構與低彩度的畫面表達巴黎建築屋頂的獨特性。
這些平常觀光不容易注意到的巴黎屋頂,是由鋅和石板砌建而成,而這些整齊排列,散布在石隔板上的圓柱體,功能上為浴廁排氣管及暖氣煙囪,它們的瓦碩橘紅色外觀格外醒目,好似畫布上的點點油彩造就出巴黎城市獨特的天際線景觀。
(三)
在巴黎待上一陣子,就會日久生情,愛上那個外皮香脆,內芯柔潤的法國長棍麵包baguette,「法棍」這個名稱是目前為止我聽過的法國長棍麵包最貼切的簡稱。法棍是一種長條形、背部會有斜邊切痕、新鮮出爐堅硬而脆皮的法國麵包。這個法國麵包具有超強的文化力量,完全溶入法國人的生活當中,法國人對其愛不釋手。法棍不單單是法國代表性的美食,亦是一種飽足文化和精神生活交織出來的強大民族慰藉。法國人會以「 漫長得就像沒有麵包的一天 」( long comme un jour sans pain )來形容度日如年,好像沒有盡頭一樣的難熬日子。
在贏得2024年奧運前夕,法國的兩個國寶,巴黎屋頂和長棍麵包,在今年年初的一場勢均力敵的角力過程中,獲得法國民眾的最高呼聲和支持,兩者同時代表法國申請列入2022年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巴黎屋頂這個專題,我在前面有作特別的系統性介紹,無需在此贅述;至於法棍,這個代表法國麵包文化的美食,說它是全世界最有料及最多故事的麵包也一點都不為過,但是與巴黎屋頂的官方檔案歷史紀錄相比,關於法棍麵包的種種敘述只是一些民間流傳,難以佐證的野史。 法棍麵包的由來版本甚多,唯一可考證的部份是在1920年的十月的一項勞工權益的法律頒布,規定麵包師傅不可在凌晨四點以前工作,這就使得當時人們在早餐食用的圓形麵包難以完成製作;而細長形的麵包Baguette不僅發酵和烤制的時間都比原先的大圓型麵包來得迅速,因此法國的長棍麵包代替了原本民間習慣的大圓形麵包。同時麵包長棍形狀便於攜帶,我們在法國電影及廣告中,往往可以見到將法棍麵包夾在腋下或是揣在懷裡的行人身影漫步在巴黎浪漫的街頭。
在法棍眾說紛紜的由來傳說中,有一項敘事是,在1837年來到巴黎的奧地利麵包師傅開設了一家維也納式麵包店,這家充滿異域風情的麵包店擺着各式各樣法國人沒有見過的麵包和糕點,其中有一種長條形,與法國人熟知的麵包很不一樣,除了形狀長長的像棍子一樣,麵包並且表皮發亮,口感又非常新鮮,因此法棍Baguette傳言中是由19世紀中期,奧地利維也納的麵包工藝傳承下來的。
另外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敘事是在拿破崙三世時期,當時的軍隊伙食廚師會在法軍所到之處搭起磚制火爐,就地烘烤麵包以餵飽法軍,當時法軍最流行的大圓形麵包份量重,不易於攜帶;經過嘗試製作各種不同形狀的麵包後,拿破崙三世下令製作長棍形麵包,方便士兵將其放在褲管當中。
不過近期的法國電視專題影片《法棍的誕生》考證當年法軍制服衣著後,認為在褲子裡放法棍會影響軍隊行進,此外法棍放在褲管內經過摩擦,混合着汗臭,這樣的麵包不知道能否食用?因此「拿破崙和法棍」的敘事似乎只是法國人一廂情願的「愛國主義臆想」。
其中最靠譜、最接近史實的法棍麵包由來是和巴黎地鐵的興建有關。1896年4月,巴黎地鐵建設方案獲得了市議會通過,隨即整個巴黎城市變成興建的大工地,來自各地區的民工進入巴黎地鐵施工。 因為語言、文化及習慣等的差異,不同地區來歷的工人各自成立幫派,往往一言不和就會亮刀亂舞群毆,然而當局禁止佩戴刀具的律法很難展開,因為當時表皮堅硬的傳統麵包,刀具必不可少。最後研發出可以用手撕扯的法棍麵包,由此問世而解決了巴黎地鐵工地暴亂的問題,從時間線來考據,巴黎地鐵的修建也正好對應了法棍麵包在史料上的首次記載。
如此以麵包為主食的法國,其大師雨果著作、國寶級的長篇小說Les Misérables《悲慘世界》,故事主人翁的生活背景是在19世紀初,尚萬強Jean Valjean因偷竊麵包而入獄。在更早先18世紀法國大革命以前,法國的麵包就多種多樣,甚至還有分富人與窮人吃的麵包。既然法國大革命崇尚的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法國大革命以後,1793年,出台了一條公約:平等制度中不分富貴與貧窮,大家應該吃同一種麵包稱:平等的麵包。
« La richesse et la pauvreté devant également disparaître du régime de l』égalité, il ne sera plus composé un pain de fleur de farine pour le riche et un pain de son pour le pauvre. Tous les boulangers seront tenus, sous peine d』incarcération, de faire une seule sorte de pain : Le Pain Égalité ».
法棍麵包的來歷說法雖多,以上種種說法其實並不衝突,其實代表了法國代表性麵包的一個演進過程,也可以看出,法棍麵包雖是一種食物,其由來卻是深層次地和法國人的生活和精神是緊緊扣在一起,在法國不同階段時期有著不同的貼切體驗,法棍麵包的故事是和法國文化緊緊環抱在一起的。 尤其是這種麵包製作簡單,準備及製作時間短,是一種可以隨做隨賣的麵包;抹上奶油果醬當早餐、搭配火腿奶酪做正餐,切成短截也可以用來製作各式三明治,都是極為理想方便的選擇,因此受到法國各階層民眾的歡迎。
法國人的法律規定麵包店主賣的產品必須有法棍;法棍麵包baguette的製作也是有根有據地規定在一條簡單的法國法律上,除了法棍的原料必須只有麵粉、水、鹽和酵母,其他添加統統是怪力亂神。口感上,法棍在新鮮出爐的時候必須干、脆、中空,冷卻後就要真的硬如撬槓,Baquette外觀的尺寸標準直徑大約為5到6公分,市面上所見的長度一般為65公分左右。一個典型的baguette重量為250克。1987年,前總理巴拉迪爾專門為法棍提出了法案,重申法棍的製作標準與訂定最低價格,確保人人都能吃上法棍麵包。
歷史學家馬克斯稱,法國人對生活現代化、快節奏化的需求,促進了法棍麵包的成功。 在巴黎公社時代,人們最常掛在嘴邊的口號並非代表法國精神的 「自由、平等、博愛」,而是「法棍麵包、和平、自由」。 直至今日,法國人不但可以當街啃法棍麵包,還會攜帶法棍參加各種不同活動,為賽事鼓舞士氣。服裝名模走秀,手裡拿的也並非最新時尚手袋,而是一根新鮮出爐的法棍麵包。
為法國長棍麵包baguette申請列入2022年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是法國法式麵包店全國聯合會(CNPBF)的創意,該組織主席安納科特Dominique Anract稱,隨著全球化、標準化的流行,法棍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不申請遺產名錄就可能讓這份寶貴遺產褪色甚至消失。一些支持者表示,既然義大利匹薩Pizza,甚至韓國泡菜都能申請遺產名錄,那麼光榮的法棍麵包為何不可以?法國總理馬克龍說:「長棍麵包是法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蘊含著一段獨特的歷史。」馬克龍更理直氣壯地表示,既然義大利那不勒斯日可以用200萬人聯署的方式推動匹薩Pizza申請遺產名錄成功,法國就可理直氣壯地有樣學樣!各位朋友這麼說的話,那麼我們華人的油條是否也應該出馬角逐一下了呢?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