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可能不懂經濟學,但群眾就是經濟學本身。
這兩天,經濟學專家陳文玲在論壇上,拋出了一套有關生育的高論,被掛在熱搜上引發熱烈討論。
陳教授的觀點是:年輕人不生小孩是錯的,錯到連經濟學都不答應。
她認為,按照經濟學家貝克爾的行為經濟學理論,子女是能給你帶來長久回報的耐用消費品。
其價值,是遠超你購買的其他消費品的。
通俗點說就是:
年輕人不生孩子,虧麻了!
陳文玲在多所高校擔任博導和教授,學術造詣很深,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做財經科普,按理說大伙兒應該感激。
但斯基看了這番話,還是替陳教授捏一把汗,因為這段話里的邏輯是非常危險的。
按陳教授的說法,子女是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
已知:子女是人,所以人是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
已知:耐用消費品也有減值損耗,理論上屬於廣義的耗材。
所以這段話的邏輯是,人是……?
您這是要跟大伙兒攤牌了嗎?
陳教授生於1953年,按理說是見識過時代潮流的人,知道說錯話的後果可大可小。
一位經濟學專家,在台上大大咧咧地輸出這樣的暴論,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
陳教授,你怎麼能拿西方的理論來生搬硬套我們?
既然陳教授搬出了經濟學家貝克爾,咱們也可以掰扯掰扯這些枯燥的經濟學理論。
貝克爾這位拿過諾獎的老學究,用了很多經濟學邏輯,來解釋日常家庭活動關係。
他把婚姻看作一種市場關係和市場行為:結婚、生育或離婚,是男女雙方比較「成本」和「收益」的結果。
父母通過對孩子成長和教育的「投入」,換取從孩子身上獲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這種「產出」。
通俗點說,養孩子和養汽車是一樣一樣的,子女也算一種耐用消費品。
理論上,陳教授引用貝克爾的話,從經濟學角度還真不能說她錯。
但是這套理論,當初是用來研究人家美國的生育問題的,「子女是消費品」只是一個學術意義的推論。
到了陳教授這裡,扭頭就拿「子女這種消費品」,去和生活中「其他消費品」做價值比較。
把「年輕人不生孩子」這種複雜的社會課題,簡化為「對與錯」的二極管評判。
這不僅是赤裸裸地夾帶私貨,也是將人徹底「物化」的極端言論。
更關鍵的是,人家貝克爾的這套理論還有另外一半。
他提到,一個家庭決定是否生育的最重要動機,就是要比較生孩子的「收益」和「成本」。
如果生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大於收益,則人們就會決定不生育;反之,則決定生育。
通俗來說,家庭經濟狀況不佳,首要削減的開支,就是子女一類的「耐用消費品」。
背書本記一半、忘一半,可以解釋為陳教授年紀大了、記性差了。
但經濟學是一門嚴肅的學科,是探索和總結社會規律的。
當一位經濟學家發現現實和理論不符合,不是去探究背後的原因,不是去修訂和補充理論。
而是站在台上,去呼籲現實儘快向自己的那套理論靠攏,否則就是離經叛道、不識抬舉。
當年「地心說」和「日心說」論戰,有人跑去警告太陽好自為之、回到正軌的嗎?
斯基覺得,既然專家們攤牌了,事情反而好辦多了。
過去指責年輕人不生孩子的時候,總是沒說幾句話就要上價值。
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什麼「沒有孩子的一生不完整」,什麼「繁衍是人類本能」……
在這套話術里,生育是個體和家庭絕對的責任,不生近乎犯罪。
現在好了,你專家不是說「子女是消費品」嗎?不是想讓「消費品」去生產下一代「消費品」嗎?
可以啊,那就別打感情牌,坐下來算生產賬,經濟學嘛,講究極致理性。
咱們左手貝克爾的著作,右手拿着計算器,就按着「消費品」的投入和產出一條條地過,誰也別想打馬虎眼矇混過關。
一個孩子從生下到上學、畢業到工作,中間要多大花銷?父母這筆投入到最後,能從孩子身上賺回多少?
這筆生育的開支會占用多少父母的消費、養老資金?會多大程度上增加父母法定工時之外的勞動時數?
咱們不喊口號、不扣帽子,大鳴大放,你不做人我也不做人,誰也別把人當人。
橫掃一切溫情脈脈和小清新,直面靈魂最深處,就看生孩子這筆賬能不能算平。
如果這筆賬能算平,你專家再去上價值,用對和錯去評價不生孩子的年輕人。
如果這筆賬算不平,那就必須要搞清楚:
子女這個消費品,究竟誰在生產,誰在消費?
人口話題一直是財經界的頂流,常有專家拿一些深奧的經濟學理論,去套生育話題。
2021年的時候,央行有一篇工作論文突然火出了圈,因為文中對人口問題直言不諱、尺度很大,一度影響了生育概念股走勢。
在這篇論文裡,不僅將老年人直呼為「淨消耗人口」,也在反覆提醒「人口紅利還剩10年」,尤其是那句:
要認識到人口紅利當時用得舒服,事後是需要償還的負債。
從平素四平八穩的央行口徑傳出,頗有點奔走呼號的畫面。
這一時期,也有所謂學者在微博上發文,直接把人口生產當工業討論,其中有兩句話:
人口生產,也是一種生產,原理也是相通的。
搞起生產,咱們誰也不怕。
這種赤裸裸的「暴論」讓當時的互聯網一片譁然,細思極恐。
這些話不僅是對人性的極端漠視,也缺乏所謂的經濟學常識。
專家把人口看作產品,群眾就學OPEC,通過減產來維持可持續開採的利潤。
專家把人口看作資產,群眾就學比特幣,通過邊際供應減產,來保值增值,做大做強。
群眾可能不懂經濟學原理,但群眾就是經濟學本身。
很多時候,人口這個問題在專家的嘴裡,可以是紅利,可以是資源,可以是負債,也可以是軟肋。
甚至可以是產品,是耐用消費品。
就是不可以是人。
不過斯基覺得,能做到專家這個位置的人,智商和情商不會太低。
他們有時候的話可能會惹咱們生氣,可能他們也不太在乎。
是因為這些話,原本就不是說給咱們聽的。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老斯基財經)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