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地方,開始嘗到無效基建的後果

熊志
2023-07-20
image
中國高鐵(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建高鐵、修地鐵、建機場,大興基建一度是拉動發展的靈藥,但越來越多的地方,正在為過度基建埋單。

投資4000餘萬元的高鐵站,建成多年卻遲遲未能啟動,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海南儋州。

對於儋州這座城市,很多人可能沒有印象,但大家應該對海花島有所耳聞。那一組差點被要求拆除的恆大海花島,就位於儋州。

據媒體報道,海南環島高鐵上的儋州海頭站,自2015年西環高鐵開通以來,就從來沒有正式啟用過。為何建而不用?海南方面的回答很誠實:

海頭站日客流量不足百人,開通運營後鐵路部門虧損嚴重。如開通海頭站,預計將使鐵路部門每年虧損500萬元,運營壓力極大。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客流少,虧損大,建好的高鐵站就成了擺設。為了確保高鐵站儘快投用,當地還得繼續使勁往裡砸錢,要「抓緊完善海頭站周邊市政配套設施和周邊土地開發」,至於何日啟用,現在還是未知數。

儋州海頭站的情況,當然不是孤例。建高鐵、修地鐵、建機場,大興基建一度是拉動發展的靈藥,但越來越多的地方,正在為過度基建埋單,超前投資的負面作用開始浮現。

01

海頭站位於海南環島高鐵的西環段上,西環段2015年就開通運營,線路通了但站沒通,說白了就是它所輻射的範圍,根本就撐不起一個高鐵站所需的基本客流量。

儋州市民,不配有一個高鐵站嗎?當然不是。

事實上,在未開通的海頭站之外,儋州還有兩個高鐵站,分別是銀灘站、白馬井站,同樣位於西環線上。無獨有偶,它們的客流量也很慘,大概率也是處在每天往裡砸錢的狀態:

2017年,海南方面在答覆為何海頭站沒開通時提到,「(西環高鐵)已開通的各站點的運營情況很不均衡,其中,福山、尖峰、銀灘等車站日均發送旅客不足百人」。

一個城市擁有三座高鐵站,放眼全國,這都是一個比較「寬裕」的存在。要知道,儋州畢竟不是什麼一二線大城市,連三四線城市都算不上。2022年,儋州的GDP只有878.91億元,它的常住人口,更是只有98.15萬人。

如果攤開地圖,看下這三個高鐵站的分布,會發現還有更離譜的——三個站,都規劃在西環高鐵環線上,沿着海岸線分布,這就意味着它們都遠離市中心。

以海頭站為例,和儋州市政府的距離,多達七八十公里。剩下的兩個高鐵站,和市中心同樣有四十公里左右的距離。

高鐵站選址的周邊,幾乎都是待開發郊區地帶,坐個高鐵還得長途奔襲,對乘客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所以,現在的海頭站可謂進退兩難。繼續荒廢下去,4000多萬元投資打了水漂,資源嚴重浪費;開通運營,一年虧損五百萬,就為了每天運個幾十人,成了吞噬補貼的無底洞,是嚴重浪費。

毫不客氣地說,這就是一個規劃失敗的典型案例。當地回應稱,將加快周邊配套開發,問題是,一個人口不到百萬的小城市,哪來那麼多產業和人口,將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填滿?

02

有意思的是,這個今天運營「難產」的高鐵站,當初從紙面到落地卻相當有「效率」,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在網上,還能找到當時高效推進高鐵站建設的各種報道。比如,一篇題為《海南西環高鐵完成征地拆遷僅用1個多月 實現零上訪》的報道提到,「征地補償在政策範圍內就高不就低,補償款立即發放到戶,儋州征地清表只用了十幾天時間」。

高鐵站一個接一個地建,征地補償就高不就低,給起錢來毫不含糊……儋州不差錢嗎?當然也不是。

儋州是一個財政自給率相當低的城市。2022年,它的公共預算收入為60.16億元,而支出為163.14億元。收支缺口從哪裡來?公開信息顯示,去年光「上級補助收入」一項,就接近90億元。

建高鐵站可以拉動GDP,地方財政有轉移支付兜底,高鐵通了還可以拉升周邊地價,所以對地方來說,基建投資的風險被大大稀釋了,花起錢來不會感到心疼,不會一分一分地去謹慎權衡論證。

很顯然,當地對高鐵帶來的改變過於樂觀了。沒有客流,沒有配套周邊土地難賣,地方又支撐不起巨額補貼,一個缺少科學論證而倉促上馬高鐵站,就這樣被打回了原型。規劃的失敗背後,其實是盲目投資的失敗。

高鐵站建了卻一直荒廢着,這樣的情況當然不多,儋州這種盲目投資操作,在一些中小城市卻相當普遍。

不少中小城市自身缺少造血能力,財政並不寬裕,但因為有轉移支付兜底,並且產業比較薄弱,十分熱衷於大興基建,搞一些過度超前的基礎設施,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靠大項目來裝點政績。

貴州獨山縣的水司樓,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個曾經的貧困縣,投資了兩三個億,最後搞出來一個爛尾的所謂文化地標。這樣的案例還少嗎?

相對於這類形象工程,機場、高鐵、地鐵等傳統「鐵公基」,民眾的接納度更高,也因為接納度更高,有的地方就覺得,把錢砸進去理所應當,社會效益優先,而不講經濟價值回報。

這類基建項目本身投資體量大,回報周期長,如果沒有經過科學的規劃論證,透支地方財力硬上,最後還是得自己埋單。

這兩年來,很多中西部省份,也開始追求市市通高鐵。市市通高鐵還不滿足,有的還要縣縣通高鐵。甚至縣縣通高鐵都不夠——早在2018年,某西部省份就提出,2030年實現「縣縣通機場」的目標。

沒有造血能力,海量基建投資的錢,要麼靠房地產靠賣地,要麼靠轉移支付,要麼靠發債。現在哪一條路都不好走了,結果是搞出一些低效、重複的基建,還欠下了大量的債務,債務風險不斷攀升。

為什麼最近一段時間,不止一個地方出現了城投償債危機的情況?說白了,低效投資沒有產生對等的收益,只留下了一堆負債,這都是為以前的亂花錢、亂投資埋單。

03

在經濟下行時,大興基建總是會被拿出來當成刺激經濟的措施。甚至越是中小城市,越是喜歡搞一些華而不實基建項目,因為沒有多少其他拉動經濟增長的路子。

對於基建投資效率低、重複建設導致浪費等問題,一種常見的辯護觀點是,既然是基礎設施,就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還得考慮社會效益。

這話當然沒錯。給西部偏遠的山區,修一條高速公路,哪怕人流、車流再少,投資很難收回成本,該修也得修,這就是考慮到社會公平,社會效益有時候很難量化成經濟收益。

但基建投資真的不用考慮經濟效益嗎?或者換個問法,一個人口不到百萬的城市,真的需要三個高鐵站嗎?

答案不言自明。如果完全不考慮經濟效益,那麼很多投資,幾乎是把錢扔在水裡,連個響動都不會有,這對地方財政的持續性將是巨大的傷害。

現在地方財政收入普遍縮水,別說建高大上的高鐵站了,一些地方甚至連公交運營,都補貼不起了,以至於停運風波一次又一次的出現。

正是因為大量低效甚至無效的基建投資,導致一些地區財力透支,債務風險堆積,近幾年來,政策層面也在有意給「鐵公基」降溫。

以高鐵為例,2021年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做好鐵路規劃建設工作的意見》,對高鐵建設進行了審批的再次收緊,並進一步明確了高鐵時速對應的客流標準。其中提到:

規劃建設貫通省會及特大城市、近期雙向客流密度2500萬人次/年以上、中長途客流比重在70%以上的高鐵主通道線路,可採用時速350公里標準。

地鐵方面,面對三四線城市地鐵大躍進的衝動,關於地鐵建設的審批門檻,近兩年也在不斷提升。一些已經獲批的城市,哪怕深圳這種財力充裕的一線城市,批覆的地鐵運營里程,也在報審的基礎上大幅縮水了。

說白了,基建狂飆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這不是壞事。地方就應該從投資驅動的路徑依賴中走出來,量入為出,好好算一算賬,避免盲目投資、重複建設,真正把錢花到刀刃上。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冰川思享號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