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水」原本是傳統之中的祥和之水,今年卻變成了80年未遇的「洪水猛獸」,從六月初開始,直到現在,中國長江流域面臨持續不斷的強烈暴雨,官方統計,截至6月23日,已造成廣西、貴州、廣東、湖南、江西等26省(區、市)共1,122萬人受災,隨着暴雨範圍的擴大,長江中下游已有近1,000座水庫急泄洪。中國官方連續發布了暴雨的黃色警戒,重災區之一的重慶,更在22日發布了80年以來第一次的「洪水紅色預警」。「長江流域發大水,三峽大壩挺得住嗎?」三峽大壩的牢固性再次成為人們最憂心的話題。水利專家稱,一旦三峽大壩潰堤,洪水將一路衝到上海。中國上一次「戰洪水」是在1998年。
「龍舟水」未能體現「祥瑞之氣」
在中國華南一帶的春夏交接時,南方暖空氣與北方冷空氣於兩廣一帶所形成的滯留鋒面,由於這種奇特的氣候現象往往發生在端午節前夕,因此民間將這期間的強降水稱為「龍舟水」,一方面為端午農耕與划龍舟帶來重要的用水,一方面也以清涼的降水象徵夏季的正式降臨。在傳統文化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與雨是聯繫在一起的,龍飛天上,行雲布雨。「龍舟水」一直被認為是「大吉水」。
但今年的「龍舟水」太激烈、太龐大,反而成為洪水猛獸。
在進入六月後,這條龍一直在降豪雨,幾乎沒有停下來過,首先遭殃的是廣西省的陽朔縣。由於連日不間斷暴雨所導致的水位暴漲,各級水庫紛紛緊急泄洪,但這卻造成下游的灕江水位暴漲,於是在反應不及與水位過高的災難狀態下,位於灕江河畔的陽朔縣城,很快地就被洪峰沖沒,城內大面積沒入水中。這是當地20年來從未見過的慘象。
6月20日之後,貴州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歷了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中央氣象台持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到25日深夜,貴州、重慶至長江中下游一帶降雨量達到最高峰,不僅暴雨範圍擴大,更不斷發生災害,官方已承認,不排除再度發出洪水警報。
湖北省水利廳表示,截至23日8時,省內有680座水庫超出防洪限制水位,為入梅以來最高。其中2座大型、12座中型、666座小型水庫,主要集中在黃岡、咸寧、黃石等地。與22日相比,全省超防洪限制水位水庫增加201座,其中咸寧、黃岡分別增加了70座、31座。
中共官方對外給出的數據顯示,中國西南部暴雨不斷,截至23日,已造成廣西、貴州、廣東、湖南、江西等26省(區、市)共1,122萬人次受災,其中57.1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21.3萬人次需緊急生活救助;9,300餘間房屋倒塌,17.1萬間房屋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達861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241億人民幣。長江中下游已有980座水庫急泄洪,其中不乏多座大型水庫。
據大陸媒體報導,近日大雨直灌長江流域,造成長江流域上游重慶、四川遭遇80年來最大洪水,而位在下游的安徽省也難逃大雨侵襲。
到23日下午4時,安徽省報告有300座水庫超出防洪限制水位,包含4座大型、15座中型水庫,正在加速泄洪。據報導,由於六安市遭河水倒灌,裕安區西河口鄉有8村交通、通訊、電力中斷,其中5個村莊嚴重被淹,近9,500人受災,官方迄今尚不確定人員傷亡情況。
此外,鄰近重慶的貴州省遵義及銅仁一帶,近一周以來也是大雨或大暴雨不斷,不只洪水爆發導致山體滑坡,水電、道路中斷,街道更是變成瀑布。
據統計,截至6月22日,洪澇災害已造成重慶市綦江、巫山、彭水等26個縣(區)21萬人受災,11.1萬人轉移避險,近1,900人需緊急生活救助,200餘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7.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1億元人民幣。貴州省遵義、銅仁、黔東南3市(自治州)9個縣(區)7.4萬人受災,5,500餘人緊急轉移安置,3,200餘人需緊急生活救助,400餘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2.1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5億元。
如果三峽大壩潰堤 上海將變海上
面對社會對三峽大壩的質疑,旅居德國的中國水利專家王維洛在受訪時示警,三峽大壩的防洪功能根本沒用,長江中下游居民應儘早準備救生裝備、擬定逃跑路線,一旦潰堤,洪水將一路衝到上海。
王維洛指出,目前大壩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都發生洪水,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也不樂觀地透露可能會有更大洪水發生;大壩上游地區的重慶同樣淹水,發出洪水預警,如此一來,上游的居民希望大壩放水、下游的居民企盼不要放水,大壩在施工前的論證就已知道,這樣的建物想達到防洪會發生矛盾情況,對治水完全沒用。
王維洛強調,比起壩體變形,更為嚴重的是滲漏問題,壩體船閘四周的滲漏問題相當不樂觀,是施工最差、位移最大的所在。他認為,一旦潰堤,從大壩以下到上海、出海口將「全都完蛋」,呼籲長江中下游居民應有心理準備,提早規劃逃生。
王維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三峽大壩的)風險永遠存在,中國在世界上是潰壩率最高的地方,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一倍以上。」
他分析稱,中國潰壩率高的三大原因:50%來自大壩的設計錯誤,比如庫容設計太小、低估暴雨影響;40%來自工程質量太差,10%則是運行出錯。
對於中國專家曾在2019年闢謠大壩是水泥塊「彈性變形」的說法,王維洛回答時用了三個字:「騙誰呢?」
他說,中國老百姓需要有理解真相的空間,中國科學家的真心話也不該被掩蓋。
近日推特上熱傳一條消息,疑是擁有國家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等多個頭銜的黃小坤,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示警:「宜昌以下跑,最後說一次」。
根據《科技日報》報導,黃小坤本人已否認發文。中國官媒《環球日報》22日也發文引述中國專家說法,稱三峽大壩不存在潰堤風險。
儘管中國網管嚴控洪災「謠言」,但中共當局對三峽的牢固程度明顯缺乏信心。其說法也是一變再變,2003年時聲稱可防禦萬年一遇的水災,2004年改口防禦千年一遇的水災,至2007、2008年時則說可防禦百年來的水災,但面對這一次80年的大水災,管理局的處長卻說「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可見連官方也不敢擔保這座被稱之為固若金湯的三峽大壩。
沒有六四屠殺就沒有三峽大壩
按照計劃,前中共改革派元老李銳之女李南央主編的《三峽啊》一書應該在2020年6月4日前由美國的溪流出版社出版。但是由於疫情的影響,印刷廠無法及時完成。
依李南央在總序中所言,《三峽啊》一書分為兩部份,上半部是1989年2月由戴晴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長江、長江》的全部內容。下半部是李南央選編的反對三峽工程的代表人物無法在大陸正式發表而散落在網上、或中國大陸以外出版物上有代表性的文章。
王維洛先生為《三峽啊》一書所作序言,題為「三峽大壩,誰與李鵬一起建造了這座愚蠢的紀念碑?」
王維洛表示,李鵬寫了一部三峽日記取名《眾志繪宏圖—李鵬三峽日記》,他告訴後人說,三峽大壩工程,不是李鵬一個人要建的,而是許多人一起建造的。那麼到底誰和李鵬一起建造了三峽大壩工程
李南央在接受《明鏡》陳小平博士採訪時,引用了北大教授黃文西說過的一句話:「我們不要為子孫後代留一座愚蠢的紀念碑」。李南央說:「現在,這座碑無可挽回地立起來了。那上面刻着決策者、鼓譟者、追隨者的名字:鄧小平、王震、江澤民、李鵬、錢正英、張光斗、林一山、潘家錚、李伯寧、郭樹言……」
王維洛特別提到《李鵬三峽日記》中提得最多的人物是江澤民,104次,最少的是國務院總理朱鎔基,1次。
六四屠城之後,江澤民正式走馬上任,趙紫陽被軟禁,李鵬在鎮壓過程中親手搬掉了阻礙三峽工程建設的趙紫陽,並獲得了新的總書記江澤民在三峽工程的大力支持。
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票未按表決器的結果通過興建三峽工程的議案。
1996年4月15日江澤民通過電話告訴李鵬,李銳上書要求停建三峽工程已經被他制止。
李銳曾任中共水利電力部副部長,是國內主要的三峽工程反對派代表人物,1980年代初着有《論三峽工程》一書,並多次上書高層指出,將來三峽工程完工,庫尾洪水位劇升,必然要為重慶「準備後事」。李銳曾引用水利工程專家黃萬里的話說,今後恐怕會在白帝城立三個鐵人,分別為前國務院總理李鵬、前水利電力部部長錢正英和中國水電專家張光斗。
李銳之女李南央引述專家說,當時的水泥強度嚴重不過關,三峽大壩的混凝土澆築至少需要410萬噸強度,可當時中國國內能實現的最高的強度是207萬噸。按理說不應立即上馬,但鑑於六四後形勢,還是上馬了。結果至今,關於三峽工程質量的爭議不斷。
王維洛認為,可以說,沒有1989年對民主運動的暴力鎮壓,就沒有三峽大壩工程。
中共建政後遭受過三次特大洪水
1954年夏季,暴雨造成長江干堤和漢江下游堤防不堪負重,先後潰決與人工決堤,爆發大洪水,江漢平原的洪湖地區、東荊河兩岸一直到武漢市區周圍湖泊一片汪洋,長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5省有123個縣市受災,受災人口高達1,888萬人,但官方報導的的死亡僅3萬餘人。
1975年8月,中國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在颱風尼娜影響下產生的特大暴雨導致包括板橋水庫在內的62座水庫潰壩,大洪水淹沒了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導致680萬餘間房屋倒塌。由於中國當時處於文革期間,當局掩蓋了慘案真相,據悉死亡人數數萬以上,但至今沒有確切數據。直到2005年,中國當局才正式透露了這場災難,該災難被後人稱之為「人為災難」,2005年5月,在美國《探索頻道》的「The Ultimate 10」節目中,河南「75·8」水庫潰壩事件被評為「世界十大技術災難(The Ultimate 10 Technological Disasters)」的第一名,超過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
1998年夏天的雨季在中國的長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河流干支流發生的洪水災害,被稱之為是長江在20世紀的第二次大洪水。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在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地。據中共官方數據稱,倒塌與損壞的房屋高達2,000萬戶,造成4,15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人民幣。在這場大災難中,時任中國總理的朱鎔基為受難地區的建築物創造了一個沿用至今的單詞「豆腐渣工程」。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首發或轉載。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或原作者,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