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與美歐:從雷暴雨到陰晴不定為哪般?

何清漣
2022-04-26
image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圖片來源:Zach Gibson/Getty Images)

從2月下旬到4月下旬,整整兩個月,中國與美歐關係猶如坐過山車一樣險情百出。因中國堅持保持中立並與俄羅斯保持更密切的經濟合作,美歐對中國的態度從威脅經濟制裁到拜習視頻會後放棄制裁,美方雖然未能改變中國對俄態度,但聲明並無證據表明中國對俄實施了軍事援助。此後,雙方靜默了約半個月。但從4月中旬開始,先是歐盟、繼之是美國,相繼對中國釋放了一些友好表示。中國現階段因疫情清零與中共二十大前夕的政治緊張,來自美歐的這些表示對北京有減壓效果。

在中國完全未調整對俄態度的情況下,是什麼促使美歐主動調整?

美國希望緩解中期選舉的壓力

先說美國調整了什麼。

據路透社報道,在4月21日布雷頓森林體系委員會主辦的一次活動中,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達利普·辛格(Daleep Singh)在會上表示,美國可以降低對自行車或服裝等一系列非戰略性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以幫助對抗通貨膨脹。以下這段話很關鍵,他說,前特朗普政府徵收的關稅可能給政府帶來了一些談判籌碼,但這些關稅沒有戰略目的,中國也有類似的非戰略性報復性關稅,在這個通脹上升的時刻,中國有自己非常嚴重的供應鏈問題,美國應該抓住機會做點什麼。例如,美國可降低對非戰略性中國商品的關稅,利用關稅來推進戰略重點;加強關鍵供應鏈、保持美國在基礎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支持國家安全,降低通脹。貿易代表戴琪重啟了一項關稅豁免程序,可能會降低部分中國商品的關稅。他並不諱言,中期選舉將至,必須緩解通脹壓力。

如果有人懷疑這是辛格個人建議,一天之後,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美國政府正在竭盡所能降低通貨膨脹,這包括了”仔細審視”對華貿易戰略。她強調,重新審視關稅也是”值得考慮的”,因為這將在抑制通脹方面”取得一些所期望的效果”。

美國的通脹率持續走高,2月份俄烏戰爭還未爆發,美國的年通脹率就高達7.9%,3 月份年通脹率高達 8.5%。4月12日,美國勞工部表示,3 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比12 個月前上漲了 8.5%,這是自 1981 年 12 月以來最大的同比漲幅。食品、汽油、住房和其他必需品的成本上升對消費者構成壓力,並抹去了許多人獲得的加薪。

我的看法是,由於美國通脹的成因主要不是中美貿易戰,政策性因素居多。就算與中國互免關稅,相對如此高企的通脹,不過是杯水車薪之效。

歐中關係陰轉多雲

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訪問布魯塞爾,在與歐盟有關方面負責人多方會談之後,於4月22日與歐盟外交事務部秘書長聯合發表聲明,提醒中國,對俄羅斯的任何支持都將會損害中國與美歐各方關係,並再次譴責中國因台灣問題制裁立陶宛的行為。

不過,「胡蘿蔔+大棒」是西方對待非本陣營國家的傳統方式。在4月1日舉行的中歐視頻峰會上,歐盟指出,有必要解決長期以來對中國市場准入和投資環境的擔憂,以確保平衡的貿易和經濟關係。歐中領導人授權高級別貿易和經濟對話在夏季之前找到在這些問題上取得進展的具體方法,並同意繼續就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開展合作。歐盟強調了在沙姆沙伊赫舉行的第 27 次締約方會議之前採取額外措施的重要性,包括逐步淘汰煤炭,確定環境與氣候高級別對話將在夏季前舉行。

中國方的回應是:4月20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了1930年《強迫勞動公約》和1957年《廢除強迫勞動公約》。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規定,批准這些公約的國家必須避免使用並禁止任何形式的強迫或強制勞動,還應該努力確保「立即和徹底廢除」這種勞動形式。批准這些公約是歐盟確認2020年底簽署的《中歐投資協定》的先決條件之一,該協議因人權問題而宣告暫停,原因是中國被指責在新疆使用強迫勞動以及侵犯當地少數民族的人權。聯合國下屬的國際勞工組織在其2月份的報告中嚴厲批評了中國,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待遇表示「深切關注」,並指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被系統地強迫從事農業勞動。美國等將維吾爾人勞改營視為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中國方面則聲稱這些營地是教育中心,旨在消除伊斯蘭極端主義。關於維吾爾族的人權問題,中國並未做出承諾,但法媒分析,「中國批准禁止強迫勞動的國際公約,中歐經濟協議或再上路。」

德國失去資源的同時 不能再失去中國的市場

目前,歐盟國家尤其是德國受這番經濟制裁影響最大,該國政府顧問已經將2022年經濟增長率預估從4.6%降至1.8%。整個歐盟的情況都不樂觀,4月21日,歐盟經濟專員Paolo Gentiloni在彼得森研究所會議上表示,烏戰預示全球化的終結,「戰爭及其後果——包括歐美對俄幾輪制裁——正在加劇對已緊張的全球供應鏈的壓力」,除了應對氣候變化和使經濟適應數字時代的本已龐大的支出壓力之外,此次入侵還迫使歐盟 27 國大幅增加國防支出。

德國是歐洲經濟支柱。最近,德國自己也承認,長期以來,廉價的俄羅斯能源、巨大的中國市場、全球化發展以及強大的德國工業,這些因素的交合作用下,催生了德國經濟的兩大特點:一,它給德國帶來了巨額的貿易順差——德國出口量遠超進口量,也因此長期遭到貿易夥伴美國的詬病。二,它也使德國經濟產生了高度的依賴性,其中以對俄羅斯和中國的依賴性尤為嚴重。據德國之聲4月8日報道,全球化工行業霸主巴斯夫總裁布魯德姆勒( Martin Brudermüller)不久前接受《法蘭克福匯報》採訪時被記者問及,德國購買俄羅斯原油和天然氣,是不是等於在為普京發動的戰爭提供資金?布魯德姆勒說:”事實是這樣的,俄羅斯提供的天然氣是德國工業保持競爭力的基礎。”他認為,如果德國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將使”我們的富裕生活毀於一旦”,這種具有競爭力的能源供給是”德國經濟實力的重要基礎”。這位工業界巨頭直接道出了德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和出口冠軍的奧秘:先是進口價格相對優惠的能源,再在本土高度發達的工業體系中,藉助高薪技術工人的操作,生產出優質產品,再銷往全球各地賺取利潤。畢竟”德國製造”仍是享譽全球的質量象徵。

中國市場對德國多重要?上海忙於「清零」,經濟處於癱瘓狀態,世界上最繁忙的上海集裝箱港口——上海港目前貨物堆積如山,德國製造商正在為潛在的嚴重供應鏈危機着急。據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BDI)主席魯思沃(Siegfried Russwurm)告訴德新社:「德國工業界擔心未來幾周的生產流程會被打亂」。

歐盟經濟專員看到的情況,其實關心時事的有頭腦人士都能看明白。從2020年疫情以來,世界進入多事之秋,這次制裁更是打破了全球化勉強維持的平衡。無論是拋棄俄羅斯的能源還是拋棄中國製造與中國市場,世界各國都沒做好準備。如今因為俄羅斯侵烏戰爭,西方為表達支持發動制裁,在對俄羅斯實行部分能源制裁的同時,再拋棄中國市場與中國製造非常困難,這就是西方對北京表面中立實則支持俄羅斯雖然十分不滿,卻一時無法斷舍離的原因所在。對北京來說,4月24日的法國大選結果有利於北京,因為馬克龍更傾向於維護法中雙邊關係。比較戲劇化的是:中國現在正在忙於嚴重擾民的清零,顧不上西方亟需的供應鏈問題。

(全文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