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意研究所周二(21日)公布「市民身份認同感總結」民調,指出認同「香港人」身份者持續稱冠,而30歲以上受訪者則開始傾向認同「中國人」身份。分析指,30歲以上港人傾向以「謀生」為重,故較多「技術性」地轉向認同中國人身份。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香港民研周二發表「一國兩制25周年中期民情總結」之「市民身份認同感總結」民調。該調查在5月31日至6月5日隨機抽樣,電訪1,000名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
調查顯示,「香港人」身份認同指數以75.4分續排榜首,但延續2019年後出現的跌勢,較半年前跌0.6分,再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其餘依次分別是「亞洲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世界公民」、「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
不過,敬陪末座的「中國人」(61.5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53.6分)對比半年前的指數,均顯著上升約0.4分。
值得留意的是,以年齡劃分來看,18至29歲群組中,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達76%(所有年齡總體比率為39%),比過去兩次調查都有所上升;而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則與近年相若,只有2%(所有年齡總體比率為18%)。
相反,30至49歲組別和50歲或以上組別受訪者認同為「中國人」者,有上升趨勢,愈來愈少認同為「香港人」。
續留香港者以謀生為重 調整身份認同才能立足
時事評論員袁彌昌認為,今次民調反映,本身對政治現況有所不滿、但續留香港者,特別是30歲以上的人,在心態和身份認同方面開始有所調整。
袁彌昌說:「30歲以上的港人是處於經濟上的收成期,他們知道雖不一定在中資公司工作或與大陸有直接聯繫,但在香港工作有很大程度是與中國有關。在此大環境下,特別對於這些經濟上特別敏感的市民,是有身份認同變化。其實亦反映香港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在身份認知上要有一定看法才可在此立足。」
袁又指出,是次調查也反映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年輕一代對於自認為「香港人」仍非常強烈。執政者是要「放棄」或「拉攏」年輕人,以達「整體人心回歸」,值得留意。
對於30至49歲的人認同「中國人」身份有所上升,袁彌昌認為,這顯示只要年輕人到了一定的人生階段,經濟條件得到改善後,身份認同感會出現「轉軚」(指改變立場),這對未來北京「人心回歸」的工作帶來啟示。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