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是一種世界性的常見病、多發病,它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也是腦卒中和冠心病發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
高血壓的定義新標準
高血壓的定義在2017年11月發生了變化。美國新版的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將高血壓的標準從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
高血壓被稱為人類健康的「無形殺手」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作息不規律、飲食結構西方化,加上抽煙與飲酒,這些都會導致身體內環境混亂,出現肥胖或者營養過剩,誘發高血壓。
多數患者早期無明顯症狀,血壓升高長期慢性損害血管和心臟,能促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也能使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血壓突然升高,可能使斑塊破裂、脫落,形成血栓,導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高血壓對心血管的危害
1. 高血壓對心血管的危害:
① 微動脈和小動脈的動脈硬化:動脈硬化主要是引起血管內膜和中膜增厚和纖維化,血管僵硬,彈性降低和管腔狹窄,可使臟器供血不良。
② 冠狀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屬於較大的動脈,高血壓很容易損傷動脈內膜,在損傷處發生微血栓或脂質浸潤,形成脂肪條紋。脂質進一步積累,即形成粥樣的動脈硬化斑塊,斑塊向血管腔內突出,致使血管腔狹窄,影響血液的供應,而發生臟器缺血。嚴重時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堵塞冠狀動脈,心肌缺血壞死,即為急性心肌梗死。
2. 高血壓對心臟的危害:
長期的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的負荷,心室充盈壓升高,造成心肌肥厚,進一步發展左心室擴張。持續不斷惡化,心臟功能無法代償,可出現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控制血壓不宜盲目
有一些高血壓患者雖然每天堅持服藥,但對於血壓的控制情況不甚了解。
1. 服用了降壓藥不等於血壓控制達標
明確自己的降壓目標,需要經常監測血壓,讓自己的血壓控制在「安全範圍以內」。心臟病患者的降壓目標值應該在130/80mmHg以下,長期保持130/80mmHg以下,能降低心肌耗氧,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改善預後。
2. 血壓也不是降得越低越好
血壓降幅過大過急,容易使心腦腎等重要臟器血流灌注減少,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甚至不良後果。高血壓患者最好諮詢心內科醫師,明確自己的降壓靶目標,在家常備一個血壓計,對自己日常的血壓波動做跟蹤記錄。
3. 人體血壓受季節影響而變化
血壓在夏季時會輕度降低,到了冬季則明顯升高,老年人更是如此。有研究表明,冬季血壓會比夏季血壓高12/5.5mmHg。因此,到了夏季,隨着氣溫升高,結合血壓監測情況,可以在心內科醫師指導下適當調整降壓藥的種類和劑量。
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監測
家庭自我監測血壓能較好地記錄血壓波動情況,能客觀反映血壓真實狀態,是目前高血壓診斷和療效評價重要手段,對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測量注意事項如下:
① 測量血壓前應接受醫務人員培訓。
② 測量前半小時不吸煙、飲酒、咖啡和濃茶。
③ 初診血壓不穩定,每日早晚側1次,連續測量1周後取平均值作為治療參考;血壓穩定後,每周擇一天測量,早晚各1次。
④ 當對自測血壓有疑問時,請向心內科醫師諮詢,不要因血壓值高低隨意自行調整降壓藥劑量。
高血壓患者的生活方式調整
高血壓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一種生活方式病,所有高血壓患者都應該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高血壓早期或有些輕度高血壓的患者來說,有望控制血壓而不需要加用降壓藥物;對於仍需要用藥者也可以起到減少藥物劑量,進而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及降低醫療花費等。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
① 合理膳食:減少鈉鹽攝入,每人每日食鹽<6g;適量蛋白質,每人每日蛋白質1g/kg,合併腎功能不全者應限制蛋白質攝入;多食用富含鉀、鈣豐富食物(如土豆、茄子、牛奶等)及新鮮蔬果。
② 控制體重:體重指數(BMI)<24kg/m2,腰圍 男<90cm,女<85cm。
③ 持之以恆運動鍛煉: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40分鐘。
④ 戒煙限酒:白酒每次<50g、葡萄酒每次<100g、啤酒每次<250g
⑤ 心理平衡:焦慮、抑鬱、情緒不穩定是導致血壓升高的誘因。
最後,對於高血壓患者,目前的治療手段僅能夠控制血壓在合理的範圍內,不能從根本上治癒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生服藥,通過長期控制血壓在合理範圍內是高血壓患者的長壽之路。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