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次聊起各種特長生加分進名校的事,基層家長都會唉聲嘆氣,感慨教育不公。
最近,李雪琴「造假」上北大的風波又戳痛了他們積極上進的心。
故事還要從2021年的一則採訪說起。
當時某品牌手機辦了個年度攝影展,邀請李雪琴當官方導覽員。
記者問她:「最喜歡哪幅作品?」
她回答說:「《水下世界》,因為我不會游泳,所以看那些人在水下如此舒展,非常羨慕。」
就是這句「不會游泳」,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人發現,這位自稱不會游泳的北大才女其實是國家二級游泳運動員。
根據證書上的信息,她不僅參加過全國少兒游泳冠軍賽,還用1分26秒完成了100米蛙泳。
再細看證書,大家發現了更多端倪。
李雪琴就讀的本溪市高級中學曾經是當地著名的「運動員(造假)搖籃」。
這所名校憑藉着假造「體優生」的手段,為不少學生騙到了高考加分。
它不僅被各路媒體點過名。
還被官方立案調查過。
把這些信息綜合起來,大家得出一個結論:
「不會游泳的李雪琴靠着母校幫忙造假,成了游泳特長生,然後被北大降分錄取。」
質疑之聲排山倒海,李雪琴卻沒有直接回應。
倒是她以前的同學、現在的工作夥伴出來替她發聲了。
這位朋友曬出她當年的成績單:
告訴網友:
小李的高考成績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她的高考總分633分,另一個是她參加北大自主招生拿到的20分加分,總共653分。
自主招生只考文化課,不考察體育成績。當年北大在遼寧搞自主招生,李雪琴不僅是筆試第一名,而且還順利通過了面試,所以得到了20分加分。
那一年高考,北大在遼寧省的文科錄取線是636分。她的總分遠超錄取線,根本不需要用體育特長生的加分。
因此,所謂的「造假進北大」純屬無稽之談。
這番闢謠有理有據,但還是沒能平息輿論的質疑。
一些網友說:「沒用假證加分和沒辦過假證是兩碼事情。」
她當時沒用這個證加分,是因為那年本溪高中造假被人舉報。省里要對體優生進行覆核,還要求享受加分的考生簽《誠信承諾書》,所以李雪琴那級好多考生才放棄了體優加分。
可我查了一下,所謂的覆核發生在2014年,李雪琴是2013年入學北大的,因此這個說法並不成立。
那張二級證究竟是怎麼來的,應該讓當時的學校出來好好回應一下。
02
其實不止是李雪琴,很多人的二級證都很難經得起推敲。
因為在十多年前,假造二級證騙加分是個相當成熟的產業鏈。好些高中都用這玩意鑽過高考加分政策的空子,為學生爭取10-20分的空間。
就說本溪高中吧。家長反映,這學校每天晚上十一點半放學,平時不開體育課。
照理說學生的體育素養應該很一般,但人家1000多個學生里能出87個二級運動員。
而且,越是高分考生越有體育特長。他們尖子班一共40人,22個是二級運動員。
有關部門發現,校方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好多種體育特長培養服務。
如果你想成為足球特長生,並取得二級運動員資質,可以交4萬元參加培訓;
如果你想成為游泳特長生,但又不想下水,那就得交7-8萬元。
只要學費到位,總有一張二級證屬於你。
同樣身懷絕技的,還有河南漯河高級中學。
2014年,河南全省共有740名二級運動員拿到高考加分,漯中就占了74個名額。
那一年,河南高考文科前10名,有3名出自該校,這3人還都是國家二級運動員。
記者去漯河中學走訪,發現這裡的學生真正做到了能文能武。
在學校張貼的高三「六模」文科前20名光榮榜里,他看到了7個籃球二級運動員、3個排球二級運動員、3個武術二級運動員,還有1個田徑二級運動員。
如果這些孩子真是憑本事拿到了二級證,那確實是好事。
可惜,這裡頭水分比梅雨季的濕度還高。
以傳統武術為例——
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傳統武術錦標賽共有800人參加。
參賽者被分成200組,依照賽制,每組前三名可以申報二級證。
一頓切磋下來,最終有400名參賽者得到了二級運動員資格。
敢情遴選優秀人才,最後變成了「二選一」。
還有一些落選的孩子發現,只要去當地某家教培機構培訓半年,交上6-10萬元培訓費,還是能趕在高考前喜提運動員二級證。
你不能說他們搞黑幕,因為一切都合乎程序正義。
可你又不能說這事沒有貓膩,因為結局實在有悖常識。
更離譜的故事發生在2006年的湖南。
在某場能夠決定加分的體育競賽里,若干「菜菜嗚嗚」的同學執着地在競技場上揮汗如雨:
有人400米跑了9分50秒;
有人穿着涼鞋踏過線扔鉛球;
還有人考「一分鐘定點投籃」,投了19次只進了兩個球。
……
一時間,大家不知道這是運動會,還是喜劇大會。
記者問同學,為啥水平如此抽象,還來參加省級競賽?
孩子們被這個未經世事的成年人逗笑了,回答道:
「不參測,就沒有機會加分。參測了不達標,還可以想想辦法。」
至於究竟是什麼辦法,孩子們笑而不語。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對話到此戛然而止。
記者筆鋒一轉,開始描摹考場外堵車的場景:
一切盡在不言中。
03
加分政策的初衷是為了發展素質教育、破除唯分數論,選拔那些被應試教育埋沒的偏才、怪才。
奈何地方上的種種騷操作,硬生生把一件好事折騰成了「儒林外史」式的荒誕劇。
一圈搞下來,高校不滿意。
基層孩子和家長更是叫苦不迭。
唯一得了實惠的,就是那些有門路搭便車的人。
一切都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於是,教育部從2015年開始整頓高考加分的各項條目,風風火火擴張了十多年的高考加分潮(2004-2014)自此進入收縮階段。
各種加分政策變得越來越精準。
爭議很大的「少數民族加分」開始被各省嚴管。
地方上那些奇葩的加分項目也被掃進歷史的故紙堆。
到2022年,「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跡」這五類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被明確取消。
最容易走的特長升學路徑,就只有「強基計劃」了。
可如果你想靠它進名校,高考分數本身就不能太差。
因為按照相關規定,這項計劃不再硬性要求學生取得過省級以上的競賽證書、發表過高水平論文、得過專利;
而且它還要求考生的高考分數在「強基」測評總成績中占比達到85%以上。
十多年前,好多人看不起應試教育,覺得高考又土又low,培養不出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
十多年後,大家發現還是標準化的考試最公平。
因為素質教育是需要燒錢、燒資源的。
卷到最後,難免滑向「代理人戰爭」。
也因為各種選拔性競賽事實上已經成為「有錢人的遊戲」。
教育學家調研發現,現在各種競賽的通道基本都被省內重點中學壟斷了。
「在江浙滬,培養一名競賽生的開支將近百萬」。
這麼一大筆錢,普通家庭肯定砸不出來。
面對昂貴的素質教育,寒門子弟更難靠讀書翻身了。
從大趨勢來看——隨着高考制度不斷完善,各種有礙公平的升學捷徑會慢慢退出歷史舞台,每個人都有光明的未來。
可我們還是期待這個進程能推進得更快一些。就算人類歷史沒有垃圾時間,每個時代也需要在清理垃圾的過程中不斷進步。
限制特長加分只是走向高考公平的第一步。
可我們都知道,高考最大的不公平還是各省相異的錄取分數線。
以至於有些省份是「考試天堂」,有些省份卷出了「地獄難度」。
限制優惠很重要,扼制地獄也很關鍵。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雷叔寫故事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