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實時數據統計,截止至北京時間2021年1月16日上午6時,全球COVID-19累計確診病例數已突破9349萬例,累計死亡人數超過200萬。很多國家都為應對病毒而設置了各種防控措施,確診病患的成功治癒率也在逐步提高,但COVID-19對於人體的長期影響仍有大量未知。近日,武漢金銀潭醫院等重點救治COVID-19患者的醫院研究團隊發布報告稱,那些已經康復的COVID-19患者,有超過七成的人在半年後仍有不良症狀,並不能完全恢復到以前健康的生活。
該研究由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共同完成,發表在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上。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教授曹彬、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教授張定宇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教授王健偉為共同通訊作者。
報告稱,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間,武漢金銀潭醫院共有2469名COVID-19患者出院,這篇研究招募到1733名出院患者,其中男性897人,女性836人,年齡中位數為57歲。剩下的736人因訪前死亡、精神疾病或阿爾茲海默病、再次入院、因其他疾病肢體活動不便、拒絕接受等原因無法參與隨訪。這項隨訪研究再2020年6月16日至2020年9月3日進行,距患者COVID-19症狀出現時間的中位數為186天,即六個月左右。
研究發現,有76%的人確診COVID-19六個月後仍有至少一項症狀,包括肌肉無力、疲勞和睡眠障礙,其中,患者報告出現疲勞或肌肉無力的情況最為常見,占63%;26%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礙;另外還有23%患者報告出現焦慮或抑鬱。而且這些人群的症狀存在重合,即一名康復患者可能同時有多重健康問題。
此外,這篇研究中還提到有94人接受了血液抗體測試,相比於感染高峰時期,他們的中和抗體水平下降了52.5%,也就是說,他們仍有一定的再次被感染風險。
根據《中國科學報》11日消息,來自意大利馬里奧·內格里藥理學研究所(Istituto Mario Negri)的 Monica Cortinovis 等人在《柳葉刀》發表評論稱,由於目前對COVID-19後遺症的研究不多,這項研究提供了及時、有用的信息。不過,該研究追蹤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樣本較少,僅有4%ICU病人。這一人群中此前有個案顯示,他們的認知功能、心理健康和生理功能都受到了極大損傷,出院後恢復難度大。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更多地着眼於擴大樣本的代表性。
根據中國健康網報導,在2020年初的疫情中,武漢金銀潭醫院曾收治大量重症和危重症COVID-19患者,雖然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情況好轉出院,但曹彬教授認為,根據當時醫護人員對出院患者進行的三個月短期隨訪來看,COVID-19肺炎這種 「新」 疾病很有可能在病人出院後的長期時間內,對其造成多種後遺症困擾,特別是重症病人。因此,研究者未來仍需要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以更好地揭示COVID-19肺炎對人類的影響。
眾所周知,COVID-19進入人體後主要攻擊肺部。而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患者感染COVID-19之後,除了肺部以外,人體的其他部位也會受到傷害。
2020年2月初,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發布的一篇研究顯示,感染病毒的患者中約有3%至10%存在腎功能異常,包括肌酐或尿素氮升高。此外,有7%的患者出現急性腎功能損害。
2020年3月3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提到,臨床上部分COVID-19患者可出現肝酶、乳酸脫氫酶升高,從而使患者心肌梗死、肝炎、肺栓塞、腎小球疾病、惡性腫瘤、白血病、貧血、肌肉萎縮性病變等疾病的概率提升。而且這些傷害可能存在較長時間,尤其對於重症患者來說,2個月、6個月後症狀可能還存在。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