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出中國的外國人 他們會回來嗎?

自由亞洲電台
2022-11-10
image
圖為8月廈門機場。(中央社檔案照片)

在嚴格的防疫政策及政治氛圍下,大批外國人正在”潤”出中國。對於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來說,與中國告別是一個艱難選擇,但不少人都意識到:是時候離開了。疫情近三年來,他們在中國遭遇了什麼,這群”潤”出中國的外國人 , 他們會回來嗎?

「夠了,是時候離開了!」

「哈囉,哈囉?" 通訊斷線聲。

記者與人在北京的馬克‧德萊爾(Mark Dreyer)連線採訪時,通訊中斷了數次。

英國籍的德萊爾在中國已經生活了15年,他是總部設在北京的網站「中國體育觀察家」(China Sports Insider)的創始人。「抱歉,剛剛斷線了,你看,這是又另一個惱人的問題,通訊軟件是眾所周知的更不可預測!」 德萊爾藉機說著,「我們大概還在『後黨大會』期間,VPN還有些不穩定。你看,就像這類在中國生活的小挫折積累,加上無法自由在國內旅行、無法見到國外的家人……,這整個大流行期間的經歷,很多外國人終於是舉手投降(throwing in the towel)說夠了,是時候離開了!」

「潤」(Run)是近期火紅的網路流行語,借用英文「Run」的諧音,指的是受迫於中國國內政治、社會、經濟的不穩定情況離開中國。

數據顯示,中國極端抗疫政策正加劇外籍人士的「潤潮」。

中國歐盟商會2022年中估計,居住在中國的歐洲人和英國人總數較疫情前水平大致減半,降至約6萬人。中國美國商會日前也提出警告,由於持續封鎖,中國境內的外國人正在搬離,58%的商會成員調降了年度營收預測,51%的美企將減少或延後在華投資。

對德萊爾來說,中國是他投注大半青春創立事業的地方,更是「迷人」的國境。疫情以來,他的妻子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先離開北京,德萊爾甚至一度還規畫著接家人回北京生活的辦法。但自詡是「樂觀主義者」的德萊爾說,現在的他學會不抱「不切實際的希望」。

「老實說,(接家人回北京)這個計劃感覺已經不再明智了。這裡如此不穩定,所有關於測試、隔離和彈窗的政策,活動、工作、學校不斷地無預警被取消或關閉……。是的,根本像一場噩夢。」

就在採訪的隔天,北京朝陽區無預警地宣布11月8日開始網課。北京當局重申,「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不會動搖。

這一別 不打算回來

「我們每周、每天都在聽到謠言,可能會有這個(措施),會有開放……我們已經聽了差不多兩年!我很厭倦了。」 在上海經營外貿生意的加拿大人湯艾文(Edem Thomas)正為離開中國做最後的收尾。

再兩周,湯艾文生活在中國就要滿18年了,他的辦公室租約要結束、銀行帳戶要關閉、還有一些朋友要道別。這一別,他不打算再回來。

「不、不(打算再回來)。我認為現在要離開的這波外國人,都已經儘可能地堅持下去了。我不認為這群人會想再回到中國來,他們真的受夠了(They’re so done)。」跟德萊爾一樣,湯艾文的妻子及三個小孩已經早在今年初上海封城前離開中國。「老實說,中國沒有真正開始開放的跡象,也沒有可以開放的基礎,重點是那些檢測、隔離、監控的基礎設施都蓋下去了。幾個月前我有機會回加拿大一趟,那完全是不一樣的世界,我只能說中國這一切(防疫政策)是絕對的瘋狂!(it’s absolutely insane)」

「跟讓任何人說話變得非常非常困難,無論是街頭的人、或是中國人的圈子……, 人們不想和外國人往來。 過去十年這個趨勢一直在惡化,疫情加速了這種負面趨勢。」湯艾文觀察,中國的排外情緒一直在增長,這來自地緣政治的緊張、國內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人們或官員帶頭敘事是外國人把病毒帶到中國。

今年9月,中國出現首例猴痘病例後,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發文提醒人們「不要與外國人直接肌膚接觸"。

「人們開始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你。 當你走在人行道時,會自動避開到人行道的另一邊;當他們靠近你時,會戴上口罩,諸如此類的小動作。 」剛搬離中國不久的美國人、從事市場公關相關工作的王麥克(Michael Wang)回憶著,「這發生在我身上,有次我為了自行車去大約三個不同的五金店尋找零件,每當我一踏進門,就會立刻被趕出來。他們會說走!走!走!請離開,要我越快離開越好。"

隔絕世界的中國

事實上,在新冠疫情之前,外國人就已經開始大規模離開中國。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在北京的外國人數量從2010年的10.7萬下降到2020年的6.2萬,降了四成;在上海這個數字則從20.8萬減少到約16.3萬。值得注意的是,雲南的外國人數量在2010年到2020年間大增,分析認為,這與自東南亞國家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等移入的勞工或學生有關。

總體來看,中國歐盟商會秘書長唐亞東(Adam Dunnett)2021年曾撰文指出,在北京喊着開放與國際化的同時,外國居民仍占中國總人口的不到0.1%,北京與上海的外國人占比則約1%,這與其他世界大都市如倫敦的37%、紐約的23%、東京的4.2%相去甚遠。

「我們會看到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尤其是西歐國家和美國的外國人(離開中國),這當然與大流行政策脫不了關係,也與政治(氛圍)轉變有關。」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 印太安全倡議高級研究員羅谷(Dexter Roberts)告訴本台。他還提到,外國投資及布局中國的戰略正在改變,比如蘋果日前正式啟動在印度的iPhone14組裝廠,降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程度。

「我認為這是不幸的(趨勢)。」曾在中國做了二十多年的商業記者,在2018年搬回美國的羅谷說,蓬勃的外來移民社群及外國企業在中國,除了能帶來經濟效應,還能作為一個中國與世界連結的橋樑或緩衝器,「缺少人與人的交流,讓兩極化及負面刻板印象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猜你喜歡

新冠疫情解封兩周年記

東八線  2024-12-09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