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要漲價了,高鐵不香了。
5月2日,鐵路12306官網發布公告,武廣高鐵、滬杭客專、滬昆客專、杭甬客專4條高鐵,票價將迎來上漲。一二等座漲幅20%左右,商務座最高漲幅接近40%。網友吐槽曰「曾在文綜試卷上高歌的中國速度拋下了我」。顯然,當年的自豪感並不能撫平當下的經濟痛感。
國鐵集團表示,我這不是漲價,是市場化彈性定價。「三桶油」珠玉在前,國有壟斷企業的「市場化」、「彈性定價」,都懂的。大規模投資時說好的「公益性服務不算經濟賬」是不能作數的,最後還是要算賬的。這賬肯定算不平。
2023年,國鐵集團總營收1.25萬億元,稅後利潤33億元,刷出了經營業績的歷史最高紀錄。可是,這個最高紀錄的淨利潤率不到千分之三。而國鐵集團的債務總額超過6萬億,相當於兩個恆大。投資回報率、淨資產收益率都沒法算。即將到來的償債高峰和維護高峰都是萬億級的支出,33億的稅後利潤再加個0都不夠填牙縫。
而且,高鐵的固資幾乎不具備市場流動性,就是賣都賣不出去的那種,沒有騰挪的空間。所以,漲價是必然的。
聰明的網友立刻想到了尋求替代,有說坐綠皮車的,有說坐飛機的。可是,這多半也行不通。都是鐵老大的買賣,綠皮開多少、漲不漲,不就是一句話的事嗎?至於飛機,航空業一直都是賠錢大戶,這幾年的日子過得比高鐵還慘,打折促銷的虧本買賣又能做多久呢?公路就更別惦記了,國道恢復收費醞釀已久。高速和高鐵是上一輪大基建的孿生子,高負債、償債高峰、維修高峰的三件套一件不少,能不漲嗎?
大基建帶飛的經濟周期走到算賬的下行區,哪條「戰線」都很熱火朝天。民生直接相關的,燃氣開了「第一槍」,理論上沒漲,但是「誤收費」了。電力也難說,畢竟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替代也是用錢砸出來的……
眼瞅着一輪普漲在路上,經濟學家們心心念念的通脹終於要來了。漲價好啊,漲價了CPI就上去了,他們繼續歡呼……嗎?
01
通脹是重要的經濟指標,通脹最直觀的指標是物價指數CPI。人均經濟學家的時代,「溫和通脹是經濟健康的表現」都是張口就來。於是乎,去年「復甦乏力」,CPI指標不好看,各路專家都念叨起推高通脹。CPI取代了GDP,儼然成了經濟表現的頭牌。以至於CPI指數稍微跳一跳,各路專家就能開香檳慶祝「復甦來了」。這舉國熱切盼望漲價、呼籲漲價,堪稱經濟史上的奇景了。
其實,中國推高通脹很容易,不就是漲價嗎?上游的基礎產業幾乎全部由國有壟斷企業經營,牽一髮動全身,動個小指頭CPI就能嗖嗖竄。可是,這種表面數據的優化,並不是真實經濟增長的活力體現,而是大規模資源錯配後的病徵表現。還是以高鐵為例:
高鐵漲價不是高鐵的真實市場需求大增,而是投資回報率過低不得不漲。全國僅有京滬、滬寧、寧杭、廣深港、滬杭和京津等6條高鐵實現盈利。其中只有京滬線是中長線路。
中國高鐵4萬公里總里程,具備盈利能力的不到3000公里。即便是高鐵第一現金「奶牛」的京滬線,投資回報率也不過爾爾。京滬線的總投資2209億,2023年淨利潤115億元,20年收回投資。投資淨回報率5%也只是理論上的,因為2023年的淨利率是歷史最高記錄。
的確,高鐵對地方經濟增長的貢獻並沒有反映在財報數據上,給很多人留下了想象空間。但是,高鐵的實際經營成本也沒有反映在財報中。高鐵建設的大量投入來自地方財政補貼,高鐵配套設施如站點建設和營運成本也來自地方財政。
也就是說,高鐵對地方經濟的長期增長效應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顯著,甚至根本沒有什麼長期增長效應,反而成了地方財政的負擔。
其實,只要有一定的常識感就不難發現高鐵對地方經濟增長的作用是有很大局限性的。高鐵只拉人不拉貨,所以高鐵只有在人口稠密地區的中遠途運輸上有優勢,才能產生長期的經濟效益。很多人口密度低、人口淨流出的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高鐵並不會促進經濟增長。地方財政的投資收不回,連維護基礎設施的錢都拿不出。所以很多地方的高鐵站點根本無法堅持營運,一兩年後就關停了,甚至修完後就沒有啟用。
不管怎麼強調虛頭巴腦的「社會效益」、「長期貢獻」,大規模的無效投資、負投資都是資源錯配。錯配就要付出錯配的代價,經濟核算的賬一定是要還的。
資源錯配導致的現金流巨坑可以靠金融系統輸血遮掩一時,卻不能遮掩一世。地方債到了極限,地方財政自顧不暇。靠地方財政補的「暗虧」顯化,國鐵集團千分之三的稅後利潤率遠遠不夠填坑,只能漲價。
如果只有高鐵一家是這樣的,那麼問題還不大。但是,前些年狂飆突進的大基建普遍如此,上游的漲價合力最終一定會推高CPI。這種「通脹」壓力是經濟增長動力,還是拉低真實經濟增長的成本壓力?但凡有生活常識的都不難做出判斷。
02
「溫和通脹是經濟健康的表現」,前提是要「通」,而不是只有「脹」。經濟運行是個循環系統,只有運行通暢,才談得上壓力轉化為動力。好比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在跑步機上跑幾圈,血壓提高、心跳加速都是身體機能健康的表現。如果是一個中風、血栓的病人,血壓上升、心跳加速可不是病好了,而是病情加重了。
一個經濟體系中存在大量的資源錯配,就是堵住經濟循環的血栓。這種情況下,人為推高CPI是很危險的。表現在微觀層面就是收入不漲物價漲。高鐵漲個百八十塊,到景區消費就得省個百八十塊,甚至原來的出遊計劃取消了。反正兜里就這仨瓜倆棗,各種基礎公共服務的成本增加了,只能省別的。
最後,CPI上去了,民間消費和投資下來了。談何拉動消費、促進民間投資呢?民間投資萎縮,經濟動力不足,又得擴大財政投資規模。可是,財政投資又投出一堆賺吆喝不賺錢的負資產,就堵得更厲害了。這顯然不是經濟發展的正循環。
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不是通脹還是通縮,而是通不通。經濟堵點在哪裡,民間投資的預期下降、消費信心不足到底是什麼造成的,才是經濟學家應該思考的問題。經濟循環的堵點肯定是繞不過去的,總是在紙面上的經濟指標兜兜轉轉,用足腦力和嘴力搞「贏學」。今天是GDP、明天是CPI、後天是匯率,一直贏一直爽。可是,經濟體感的現實痛苦一直不爽。經濟學家應該反思,這些年都在瞎忙啥?
03
現代經濟學理論千條萬條,前提都是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離開這個前提的經濟學理論,都是在真空環境下搞永動機的紙上談兵,結果就成了「漲價促經濟」的笑話。這樣的笑話已經泛濫成災了,什麼「國債不是債」、「放水救經濟」,都會被現實打臉。
國債不是債?那發行個幾萬億國債給國鐵填坑不就得了?放水救經濟,那就更乾脆了,直接印個幾萬億往高鐵上繼續堆。真敢這麼做,騰飛的不是經濟,而是無錨貨幣和物價。
謬論可以靠詭辯續命一時,但是終將被現實打臉。硬核漲價在路上,經濟會因此改善嗎?拭目以待。
經濟發展沒有繞道走的捷徑,繞道的都是彎路。尊重經濟規律,發展市場經濟,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主導作用,給市場主體充分鬆綁,才是經濟發展的唯一解。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關胖本胖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