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克格勃為何沒能拯救前蘇聯?

老馬雜談
2022-02-02
image
前蘇聯克格勃駐地莫斯科盧比揚卡大樓。(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大約是在1963年左右,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筆者跟在哥哥姐姐身後混進電影院,興奮但卻懵懵懂懂地看了自己有生以來的第一部外國電影—蘇聯故事片《以革命的名義》,電影中能看懂和記住的內容也不多,印象較深的只有蘇聯人民偉大領袖弗拉基米爾・列寧在群眾大會上激動非常地演講,在辦公室里與「契卡」(之後才知道是「全俄肅反委員會」的簡稱,「契卡」的全稱為「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領導人捷爾任斯基嚴肅認真地研究問題,還有許多抓捕或槍斃絞殺反革命分子、白匪軍軍官和地主富農的恐怖鏡頭;貌似還記住了一個被蘇維埃敵人「暗殺」的革命領導人基洛夫的名字。

以後逐步知道了「契卡」是蘇共在「十月革命」勝利後成立的專事保衛蘇維埃革命政權、負責打擊鎮壓一切敵人、集公檢法司軍政職能和權力於一體的特殊專政機構「全俄肅反委員會」的俄文縮寫字母中文譯音;「契卡」首任領導人為鼓吹「可以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鬥爭」的捷爾任斯基。隨着業務量的不斷增長,「契卡」以後又在原基礎上多次擴容升級並先後使用了下述機構名稱: 

1917年12月全俄肅反委員會(契卡)

1922年2月國家政治保衛局(隸屬於內務人民委員部)

1923年7月國家政治保衛總局(格別烏)

1934年7月國家安全總局(隸屬於內務人民委員部)

1941年2月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

1941年7月國家安全總局(隸屬於內務人民委員部)

1943年4月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

1946年3月國家安全部

1947年10月至1951年11月國家安全部(對外情報機構劃歸國家情報委員會管轄)

1953年3月國家內務部(1953年曾與國家安全部短期合併,統稱內務部)

1954年3月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KGB)

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更名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 

1954年改組升級為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後,其機構的規模與權力均達到了巔峰狀況。國家安全委員會實行主席團及全體委員會集體領導制,主席團由1個主席及10個副主席組成(其中第一副主席2人);全體委員會由重要加盟共和國安全局長及聯盟相關機構主要領導組成,全委會人數15到17人。 

安全委員會下設「對外諜報局、國內反間諜局、軍隊管理局、邊防軍管理局、總務局、人事局、軍事建設局、醫療保障局、捷爾任斯基高等學校、偵查技術局、16個行動總局(或行動局)、數量不明的大量駐海外工作站(組)等多個機構。克格勃系統工作人員的總數量在高峰時期曾達到50萬人之巨,其中總部機關員工約1萬人,間諜、反間諜及技術保障等部門約20萬人,邊防軍30萬人。此外,克格勃在全國各地還擁有至少150萬名「線人」,在國外有25萬諜報人員。克格勃年度計劃預算約100億美元,其經費開支不受政府任何部門的約束與監督。在人員數量、活動範圍、權力和財力方面,絕對讓世界另外三大情報機構的美國中情局、英國軍情六處及以色列摩薩德等望塵莫及。 

克格勃麾下的16個行動總局(局)分別負責對外情報偵查、扶持訓練指導國外反政府武裝組織、反間諜偵查、武裝力量內部反間諜偵查、異見知識分子及宗教人士管控、交通運輸部門反間諜偵查、反意識形態破壞偵查、國防工業及重要科研機構反間諜偵查、戶外監控偵查、克格勃系統密電碼編制管理、重要人物保護警衛、國家安全機關檔案資料管理、技術監聽監視、國家重要設施(秘密指揮所、防核襲擊隱蔽所及政府通訊樞紐等)的設計建造及管理、最新科學技術情報的收集分析及管理等巨量工作。 

克格勃麾下最臭名昭著的第五局是安德羅波夫出任克格勃主席後,為了全面遏制和消除赫魯曉夫執政十年期間所形成的嚴重「自由主義思潮與反蘇情緒」,於1967年提議成立的。該局專司監督知識分子的不滿言行。第五局下設15個處,知名者如宗教處、文藝界及知識分子問題處、國際關係處、學生和無組織青年處、偵察匿名反蘇文件作者處、民族工作處和反猶太復國處。因為任務量大面廣,該局的人員編制從1967年成立時的201人最後竟然擴充到了1989年的25000人;同年該局被戈爾巴喬夫撤銷,部分業務劃歸克格勃第三總局。 

第五局的工作重點是針對異議知識分子,克格勃內部稱其為「知識分子和青年局」;在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期,有人還輕蔑地稱其為「思想五局」。通過解密的前蘇聯檔案資料披露,第五局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僅1972年一年就導致十萬餘青年知識分子在流放中被凍死。著名的異見核物理學家薩哈羅夫博士就是被該局抓捕並強制押離莫斯科送往偏遠落後的高爾基市;包括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在內的數十位異見知識分子被註銷國籍驅逐出境也是該局所為。 

七十多年來,克格勃都是前蘇聯負責對外情報、反間諜、國內安全、政治保衛、邊境防衛及輸出革命等工作的重要執行部門,是一個完全凌駕於黨政軍(包括外交部、國防部、總參謀部及財政部)各部門或機構之上的「超級機構」,它只對蘇共中央政治局負責。克格勃與同時期的「軍-工聯合體」(軍方)這兩個部門變成了前蘇聯政府長期花錢無止境的兩大「錢耗子」。克格勃在不同時期的部分知名首領名單及簡況如下: 

捷爾任斯基(在前蘇聯被稱之為「契卡之父」)、明仁斯基(因全力鎮壓國內反對派人士並完成驅逐托洛茨基及150名異見者出境之重任而得以接「契卡之父」的班成了「契卡」第二任首領,因心臟病累死在工作崗位上)、亞戈達(被斯大林處決)、葉若夫(被斯大林處決)、貝利亞(被斯大林繼任者集體處決)、謝羅夫、謝列平、安德羅波夫(1982年至1984年曾接替勃列日涅夫擔任蘇共一把手兼蘇聯蘇維埃最高主席團主席)、費多爾丘克、克留奇科夫(參與了八・一九政變,後被捕)及巴卡金(任期僅3個月,1991年8月下旬到11月)。現任俄羅斯總統普京也曾經長期供職於克格勃,但只是一名駐東德情報站的小頭目,普總統若干年前還毫不避諱地公開表示自己「以克格勃經歷為榮」。 

前蘇聯克格勃的能耐巨大無比,它可以採用任何手段搜集到它想要的一切重要情報,也可以派遣特工遠赴海外在他國境內巧妙地制裁任何背叛者;它還有能力網羅招募世界上任何它認為有利用價值的名人以秘密身份為它效力,據西方媒體披露,連全球大名鼎鼎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二戰期間)、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及阿迪達斯公司老闆霍斯特・達斯勒也都曾經與克格勃有過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但上述信息的提供者都未能提供比較確鑿的證據,因此也就只能作為茶餘飯後之閒話了。 

深入研究了世界最強大的秘密情報機構前蘇聯克格勃後,最讓筆者鬱悶難解的是,綜合力量如此強大的克格勃在自己的祖國及蘇共面臨解體之關鍵時刻,卻顯得一反常態的低調,當憤怒的莫斯科市民於1991年8月24日,在盧比揚卡廣場11號克格勃總部大樓前拉倒「契卡之父」捷爾任斯基雕塑時,克格勃工作人員竟然都表現得出奇的平靜,沒進行任何的干預或阻止。 

克格勃大佬中唯一試圖採取實際行動「救黨救國」的好像只有克格勃倒數第二任主席克留奇科夫。克主席是戈爾巴喬夫總統為其改革「保駕護航」而提攜上任的克格勃首腦,看上去忠心耿耿、兢兢業業的他還隨同戈總統訪問過美國。克主席上任後開始由其個人全面控制了克格勃情報的上傳渠道,屢屢把精心篩選、過濾甚至加上自己判斷後的虛假情報「直送」戈總統;同時他還以「懷疑一切」的方式對銳意改革的戈總統、雅科夫列夫、葉利欽、謝瓦爾德納澤甚至包括戈爾巴喬夫夫人在內的大量政治人物進行嚴格的全天候監聽。 

克留奇科夫在與亞納耶夫副總統、國防會議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諾夫、國防部長亞佐夫、總理帕夫洛夫及內務部長普戈等政變領導人密謀過程中,想象力豐富的他還提出了諸多的「行動計劃」,特別離奇的內容如擬定了「計劃逮捕的7千反蘇人士名單」、「印製30萬份逮捕證」及「定製20萬副手銬」等。8月19日凌晨,以亞納耶夫副總統為首、帕夫洛夫總理及巴克拉諾夫副主席為輔、克留奇科夫主席、普戈部長及亞佐夫部長三人為「強力護衛神」、以總統辦公廳主任博爾金為「內應」的「救黨救國派」終於行動了(克格勃大佬參與此次行動的除克主席外,也只有平時負責保護領導人的第九局局長普列漢諾夫)。他們調遣全副武裝的軍隊開進莫斯科,包圍或占據了各要害部門及街道,中斷一切電視廣播節目,宣布戈爾巴喬夫總統的改革已走入了死胡同,總統因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職責,國家已處於極其危險的關鍵時刻,蘇聯部分地區進入6個月的緊急狀態,並反覆播放臨時權力機構「蘇聯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告蘇聯人民書》。 

1990年就已退出蘇共並擔任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前身)總統的葉利欽在此前也已退黨的雅科夫列夫等改革派政治家的積極支持下,隨即組成了「反政變指揮部」並組織成千上萬的工人與學生罷工罷課上街示威抗議政變集團,並包圍了最高蘇維埃大廈(白宮)。之後的事態發展就不那麼複雜了,很快進駐莫斯科的軍隊就開始陸續撤離,精銳的克格勃特種部隊阿爾法小組也壓根沒有動作,戈爾巴喬夫總統22日返回了莫斯科。到了第三天,由8個蘇共「強硬派」人物組成的「緊急狀態委員會」宣布自行撤銷,參與人員不是被捕就是自殺,亞納耶夫代總統、帕夫洛夫總理、最高蘇維埃主席盧基揚諾夫及博爾金主任被捕;原本計劃多多、信心滿滿的克留奇科夫主席自然也難逃法網;普戈部長與戈爾巴喬夫總統軍事顧問謝爾蓋元帥自盡。 

1991年12月25日中午,戈爾巴喬夫總統通過美國CNN有線新聞與前蘇聯國家電視台併網向全世界直播,宣布「擁有2.86億人口、2200餘萬平方公里國土、15個加盟共和國、500餘萬軍隊、50餘萬克格勃、諸多世界級尖端武器裝備及2.7萬枚核彈頭、GDP已成「世界老二」的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解體。

(全文轉自老馬雜談)

猜你喜歡

擁有兩塊墓志銘的戈爾巴喬夫

何清漣  2022-09-03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