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黑龍江佳木斯一位退休老師,打官司討薪的話題上了熱搜。
新聞里說,這位姚老師1997年開始請病假,一請就是25年,臨到退休才發現自己的教師編制沒了。
斯基以前聽說過,有那種一上班就哪兒哪兒不舒服的病,好像叫什麼「懶癌」:
沒想到這種病,還能通過請二十多年病假來治療。
在這位姚老師請病假的第5年,學校停發了她的薪水,兩年後當地教育局取消了她的編制。
相當於她享受了5年的帶薪休假,還多占了2年編制的「坑位」。
但如今這位姚老師認為,學校等部門沒明確告知她解除合同、取消編制的事,要承擔責任。
解決方案就是,要給她恢復教師身份,按在崗公辦教師辦退休,再把工資也補發一遍。
大概要倒賠25年沒上班的她,90萬元。
這件事目前還沒有法院最終的裁定,斯基去查了下相關條例,對長期脫崗行為視為自動離職,是有據可依的。
但爭議的地方可能在於,她工作的學校有沒有提醒及時返崗;有沒有把解僱和取消編制的通知,明確告知個人或公示。
往大了說,這件事是個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的衝突。
但斯基覺得,這個訴訟非常有意義,它讓「編制」的內涵,重新被放在聚光燈下討論。
要是換成有些企業,都不用走到訴訟這步。別說請病假25年,你試試請假25天呢?
如果姚老師最終贏得了官司,25年不在單位工作,還能照常補發工資,那當然恭喜。
這類積極的案例要多宣傳,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鐵了心去考編。
要是姚老師最終輸了官司,那更有意思了。
25年在家養病,自己都不過問一句編制的事,是該誇她心真大呢?還是說:
她對編制的「鐵飯碗」,有一種毫無保留的信賴?
有人評論這位姚老師是教育系統內典型的「吃空餉」,但斯基覺得這只是個「薅羊毛」薅失敗的案例。
教育系統內的「吃空餉」,有更典型的「吃法」。
前幾年,瀋陽法庫縣通報過縣裡的職業中專吃空餉的問題:
因為部分在編老師不在崗,學校居然還得再花一份錢去外聘老師來上課。
有位在編教師,長達75個月沒去上過班,但期間法庫縣財政,仍然往他的工資卡里前後打了20多萬的工資。
去年陝西延安的富縣職業中學查出的「吃空餉」案件,不僅有校長幫着打掩護做隱瞞,縣教育局領導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斯基查了下,法庫縣是瀋陽四個財政困難縣區之一,需要市里給兜底保障。富縣也自稱是「農業大縣,財政窮縣」。
只能說,從來沒有毫無來由的困難。
除了這類躺平「硬吃」的案例,還有曲線「軟吃」的。
前兩年,河南南陽的唐河縣通報了5名在編老師「吃空餉」,他們中脫崗時間短則數月,最長的有1200多天。
有意思的是,其中4位「吃空餉」的老師自己出資,找他人頂崗代課。
過去都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的事,沒真的讓你做工程師。
更不是讓你真學建築隊,去找外包打灰搬磚。
還有一類要不是「吃空餉」這個污點,能稱得上是勞模和典範。
前幾年的時候,河南南陽的新野縣通報過一個「編制內卷王」。
這位小學教師劉某,先是被借調到縣裡小學教書,人事工資關係留在鎮裡小學。
小學放暑假,這個劉某又被借調到縣裡政法口工作,結果沒多久,他又瞞着借調單位,跑到縣實驗中學去代課上班領報酬。
這期間,這位小學老師跑前跑後,一個人打了三份工,領借調單位的補助不說,教育部門的工資也一分不少拿。
屬於是吃起來沒夠,捲起來沒完。
你說你都「上岸」了,怎麼還這麼卷。
前幾年有部叫《驢得水》的電影,也講了個「吃空餉」的問題。
說是一群知識分子到偏遠鄉村辦學,把每天挑水的驢,變成了一個叫「呂德水」的英語教師。
從教育局那邊額外申請補貼經費,改善學校的生活教育條件。
直到教育局的特使點名要來聽呂老師的課,一場圍繞「吃空餉」的鬧劇就此展開。
按劇方的說法,《驢得水》的故事原型,是甘肅一所民辦學校的真實事件。
他們學校因為缺水,需要養一頭驢去挑水,但驢錢不知道從哪裡出。
正好有一個民辦老師走了,他們就虛報了一個民辦老師「驢得水」。
在影片中,每個人都在強調「教育」,全片卻從未出現過一個學生。
這樣的設定也讓影片的諷刺藝術效果,直接拉滿。
斯基記得,電影《驢得水》裡有句台詞,說的是影片那個時代的情況,說:
最缺乏教育的,或許不是農民。
但藝術畢竟是藝術,和現實比起來還是有差距。
前幾年,對教育系統內「吃空餉」的問題,《中國紀檢監察報》做過一次系統的畫像。
有偽造病歷,長期請假的;有人情借調,兩邊缺崗的;有低薪僱人,頂崗上課的;有校外經商,慾壑難填的。
有大權獨攬「明着吃」的;有以權謀私「躺着吃」的;有退居二線「隱身吃」的;有藉口百出「偷着吃」的;還有不明不白「長期吃」的。
你要說這些「吃空餉」的對教育事業有多大研究,可能一時半會難說得清。
但你要問他們「吃有多少種姿勢?」他們立馬翻身表演起來。
在很多教育系統「吃空餉」的調查通報里,都會深刻分析背後的原因,經常提的是:
部分財政供養人員私心嚴重;一些財政供養人員心存僥倖……
也就是說,問題一部分出在「部分人員」身上,另一部分是「財政供養」。
說了這麼多「吃空餉」,斯基專門去查了查什麼是「餉」。
據說,這個字的本義是:給在田間裡勞動的人送飯。後來慢慢才演變成了糧食、薪資的意思。
如果按照古意來看,田間勞作的人仍然在。
但「餉」的意思,好像是反過來了?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老斯基財經)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