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報道:2023,西方企業逃離「不可投資」的中國

美國之音
2023-12-26
image
習近平(Photo by CARLOS BARRIA/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對於大多數在華經營的西方企業來說,2023年是異常艱難的一年。這不僅在於中國營商環境加速惡化,企業在華經營所面臨的各類風險大幅上升,也在於CEO們正陷入一個兩難的窘境,到底是繼續留守在這個總值18萬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內,還是徹底一走了之?

外企、外資紛紛撤離中國

2023年11月,美國資產管理巨頭先鋒領航集團(Vanguard Group)和以民調為基礎的績效諮詢公司蓋洛普(Gallup)紛紛宣布將關閉在中國的業務,撤離中國。在此之前,聚焦科技諮詢的弗雷斯特市場諮詢(Forrester)已經裁撤掉絕大部分當地的分析人員,而美國格理集團(Gerson Lehrman Group)本來計劃今年擴大在中國的運營,但是從夏天起卻開始裁員。

即便是在對中國依賴程度較高的製造業領域,比如像蘋果公司(Apple, Inc.)這樣在中國深耕幾十年的領軍型企業也正在將其部分生產線轉移到印度和越南等地。

這些都只是西方企業準備撤離中國的一個縮影……

馬特·多拉德(Matt Dollard)是一家專注於中型市場企業的管理諮詢公司 RSM US 的管理諮詢負責人和高級分析師,有着二十多年為跨國公司開拓海外業務的經驗,找他諮詢的三分之一的企業前往中國投資或者拓展在那裡的業務。他告訴美國之音,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正尋求他的幫助,在三年內徹底撤出中國,即便是目前還找不到能夠完全替代中國的地方。

他說:「他們仍然需要從中國採購大量的中間和原材料,他們了解這一點,但他們覺得將其中一部分來源放在中國以外會讓他們感到更安心,並減少一些他們擔心的風險,同時也符合客戶的利益。」他說,這家企業現在正在考慮轉向印度或是越南,他覺得最終會是越南。

多拉德說,大多數在中國有業務的企業都忙於採取措施「去風險」或分散風險。他表示,企業至少不會增加在華投資。「如果他們已經在中國設廠生產產品,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會決定堅持下去,但他們希望分散風險。」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 Board) 11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華跨國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們對中國的信心正在減弱。這份調查的對象是35位主要來自美國和歐洲的駐華外企的首席執行官,結果顯示,他們對中國的信心指數從六個月前的72下降到今年下半年的54。該數值如果低於50,則表示持負面看法的受訪人數多於持積極看法的人數。該機構還發現,40%的受訪CEO預計資本投資將減少,幾乎同樣多的首席執行官預計在未來六個月內裁員,而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僅為 9%。

中國吸引力下降的另一個表現是,截至9月底,外國企業已經連續六個季度從中國撤走利潤,總金額超過1600億美元。利潤的持續流出導致中國第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25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11月3日公布的數據,第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負債為負118億美元,是自1998年有記錄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負值,顯示資本流出比流入多出118億美元,表明撤資和業務縮減規模高於新增投資。

另據彭博社根據中國商務部12月21日公布的數據計算得出,11月中國新增實際利用外資為533億元人民幣(約合75億美元),同比下降19.5%。這是自2020年2月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差數字。中國商務部發布的聲明說,今年1-11月實際外資金額1.0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0%。

「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確實讓對華投資變得有些不妙,我們在很多外國直接投資數據中都看到了這一點,尤其是在2023年,它確實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管理諮詢公司 RSM US 的管理諮詢負責人和高級分析師多拉德說。他表示,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成為壓倒性因素,讓西方企業決定撤離中國,而且會有更多的企業考慮離開中國。

與此同時,境外資金也在加緊撤離中國內地股市。《金融時報》的報道說,今年前七個月流入中國股市的境外資金已有超過四分之三離場。全球投資者自今年8月份以來通過中國內地與香港的互聯互通機制「滬港通」和「深港通」拋售了價值逾250億美元的中國A股股票。這是自「滬港通」2014年11月開通以來通過該機制發生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資金外流。

《華爾街日報》引述高盛(Goldman Sachs) 11月12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在嚴峻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全球投資者可能會再拋售170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該報12月7日援引中國官方的數據說,今年截至10月份,機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股票和債券資金減少了310多億美元,這是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最大的淨流出。

緊張的地緣政治和中國惡化的營商環境

全球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企業事務項目主任安娜·阿什頓(Anna Ashton)對美國之音表示,地緣政治緊張與其他中國國內的因素疊加,造成在華經營的西方企業面臨多重不確定性。

「隨着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和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出現了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擔憂,這促使北京以一些方式改變了做生意的規則,使得外國企業在這個環境下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再加上結束新冠政策後回歸到正常經濟增速比預期慢,中國經濟的低迷也是造成外國公司經營環境困難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她說。

代表近2000家歐洲和美國企業的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和上海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hanghai)分別在9月份發布了各自的中國商業環境報告。這兩份報告指出,中國的商業環境對西方企業來說正變得越來越難以適應。北京雖然表面上仍然重視外資,但卻把國家安全放在更優先的位置上。有近三分之二的在華歐企認為,中國愈發複雜的法律法規使得商業機會難以實現。

《外交政策》雜誌專欄作家、歐洲領導力網絡(European Leadership Network)高級副研究員伊麗莎白·布勞(Elisabeth Braw)對美國之音表示,對西方企業而言,中國是一個非常困難且日益艱難的環境,而問題在於它的不可預測性,使得企業擔心自己隨時成為中國政府打擊報復的目標。

她說:「任何西方公司都可能成為中國政府各種打擊的目標,這些打擊不僅與(中國的)反間諜法有關,而且每當中國政府想要報復西方政府時,都有可能將在華經營的西方公司作為代理目標,而這非常容易,因為公司能做什麼呢?它什麼也做不了。」

布勞曾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稱,中國困難的商業環境反映在政治風險承保人(political risk underwriters)幾乎停止為在中國經營的公司承保新的保單。

在提供政治風險保險的60家保險公司中,只有少數幾家仍然為中國提供此類保險,而且附加了非常嚴格的限制,這是一個重大變化。目前仍在提供針對中國的保險政策的保額可能不會超過5000萬美元,這與幾年前的約20億美元相比大幅下降。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大多數大型公司的資產遠遠超過5000萬美元。

政治風險保險這一險種在冷戰結束前、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非常流行。該保險可以保護企業免受各種政治事件的影響,從徵用到政治干預,一直到政變和戰爭,這使公司有信心在非自由民主體制的市場上投資和經營。

中國新修訂的《反間諜法》7月1日已正式生效。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在該法生效前曾對美國企業發布警告稱,中國新版反間諜法對間諜行為定義模糊不清,給予中國政府更多權限獲取和控制企業數據,原本被視為正常的商業活動,比如市場調研都可能會成為犯罪活動。

該中心的官員說,修訂後的法律將間諜定義從國家機密和情報擴大到任何「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其他文件、數據、材料或物品」。該法還對被認為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人員實施了新的出入境限制,並提高了美國公司、記者、學者和研究人員的法律風險。

歐亞集團的阿什頓說,中國的新版《反間諜法》和《數據安全法》更加嚴格,雖然尚未產生看得到的影響,卻產生了無形的影響。「對於在中國經營的美國企業和其他外國公司而言,他們對這項法律的執行存在很多擔憂。現在這項法律的涵蓋範圍更廣泛、更模糊,同時還有數據監管的執行,這些監管影響着公司能夠跨境分享數據的範圍以及數據的本地化方式,」她說,「執行力度的不可預測性讓他們無法確定如何確保合規,以及如何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做到這一點。」

今年3月,中國當局分別以涉嫌非法經營拘留美國盡職調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北京辦事處五名中國籍雇員,又以涉嫌從事間諜活動拘留了日本安斯泰來製藥(Astellas Pharma Inc.)一名員工。截至目前,美思明智集團五名被拘押的中國籍雇員仍未獲釋。

眼下,美國和歐洲的公司已不鼓勵高管攜帶信息離開中國,即使是一些日常的公司經營信息。它們甚至不允許駐華企業高管在離境時攜帶筆記本電腦甚至智能手機。

在這幾大因素疊加下,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 8月份訪問中國時說,許多美國企業告訴她中國已經「不適合投資,因為風險變得太大了」。 她表示,美國企業正面臨新的挑戰,其中包括中國「沒有任何解釋的巨額罰款、修訂內容不明確的《反間諜法》,給美國商界帶來了衝擊;對企業的突擊搜查,這是一個全新層面的挑戰,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11月15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赴舊金山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期間與美國商界領袖人物舉行晚宴。多名美國企業巨頭出席這場晚宴,包括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和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 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等多家美國大型跨國公司的高管。

然而,令美國商界失望的是,在這個本來被認為要安撫美國商界的講話中,習近平並沒有具體提及貿易和投資,也沒有就中國不斷惡化的營商環境向在座高管進行安撫,對接下來北京方面是否出台新的政策更是隻字未提。這令一些美國的商界人士感到失望。

中國吸引外商的新措施以及外商的審慎樂觀

自11月15日美中兩國元首會晤後,中國推出了一系列市場准入優惠措施,包括批准了一個拖延已久的萬事達公司(MasterCard)的合資項目,接着又批准了美國芯片製造商博通公司收購企業軟件開發商VMWare的交易。11月24日,中國宣布,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和馬來西亞了六個國家的公民實行為期一年的單方面免簽入境政策。

這些小的舉措受到歡迎但尚不足以消除商界對中國政策搖擺不定、貿易管制和以國家安全為名對西方企業的突防、調查和拘押行動的深層擔憂。

「我認為中國在過去幾周內正在認識到,在習近平訪美期間,他已經告訴了一些部門要確保讓美國在中國投資變得更容易,我們看到一些承諾得到落實,」為多家跨國企業提供諮詢服務的RSM US高級分析師多拉德說,「現在仍然有待觀察的是,這些變化是否真的會導致企業決定也許現在是重新進入並在中國投資的時候了。」

彭博社援引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話報道說,歐洲商界領袖現在認為北京正在超越魅力攻勢,展現出真誠的願望去兌現承諾。企業高管從最近與中國政府官員進行的對話中得出這樣的看法。

歐亞集團中國企業事務項目主任阿什頓對今後一年的形勢持審慎樂觀態度。

「我認為,拜習會後美中關係的發展軌跡至少有理由保持謹慎樂觀,因為會晤的基調總體上是建設性的,而且從過去幾個月的高級官員會晤節奏來看,這顯然是兩國領導人的優先事項,而且我認為,現實情況是,兩國經濟仍然嚴重依賴對方,緊密交織在一起。」她說。

最新的報道說,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將出席1月15日到19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並率領一個大型的高級政府官員團,以表明北京對商業開放的態度。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吸引眾多全球商界和政界領袖參加。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