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公物倉「過緊日子」 中國在為戰時狀態做準備?

自由亞洲電台
2020-10-09
image
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

最近,中國一些地方政府紛紛出台政策,建立「公物倉」,對機關單位進行統一的資產管理和調劑,以節約行政成本。然而推廣「公物倉」能否真正提高資源使用效益和配置效率,節約行政成本並提高行政治理能力和水平?專家持懷疑態度。 

今年三月,在中國財政部指導下,國管局印發《關於開展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公物倉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分級建立公物倉,搭建實體倉庫和資產調劑工作平台,建立部門間資產調劑機制,對閒置、低效的資產統一管理和使用,以節約行政成本,實現「節約型機關」的建設目標。多個省市地方政府紛紛跟進,帶頭「過緊日子」。 

「公物倉」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早在2014年,江蘇省政府下達《江蘇省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提出在全省範圍建立「公物倉」制度。然而,今年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和試點,是否能真正降低行政運營成本,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顧維群認為,此次行政結構的調整是針對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美中對峙持續升級、台海關係進一步惡化的現狀推出的。「公物倉」的全面建立是中央政府加強調配資源以應對緊張局勢的嘗試。 

「這個疫情的發生使得中共當局有一些考慮,在發生重大的公共衛生災難的背景下,甚至發生戰爭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如果有比較大的資源調配能力,比較有利於執行他們的政策,對抗疫情也好,甚至轉向戰爭背景的生產模式也好。」 

顧維群說,資源的統一調配更符合中央政府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則。 

「『公物倉』使得中央政府更有能力在全國範圍內,在各省之間,在省政府的配合下,有可能通過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規擁有更大的調配的能力,我估計這是一個很主要的目的。」 

顧維群認為,真正提高行政工作能力和水平,節約行政運營成本,需要在體制、司法等方面進行相匹配的改革,同時也應歡迎來自公眾和媒體的外部監督。他認為,現有的「公物倉」改革對解決部門機關里官員尸位素餐、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並無太大效果。 

在中國行政單位有多年工作經驗的獨立學者顏智華告訴本台,建設節約型機關需在節約軍費、宣傳等開支方面作出努力,僅僅節約辦公開支意義不大。 

「節約辦公經費,節約辦公開支在中國財政開支裡面只是雞毛蒜皮的事情。辦公經費在整個財政預算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財政最大的開支有三筆,軍費、警察的開支和對外『大撒幣』。」 

顏智華認為,迫於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預算支出緊張的壓力,資源的各級調配無法在實質上支援中央應對重大突發事件。 

「至於地方的財政,可以說絕大部分地方財政都是虧空的。有些貧困的地方甚至連公職人員的工資都拖欠。在戰時狀態下中央政府向地方無非是調集人力資源,地方上是沒有其他錢可調的。」 

顏智華所說確實有根據。據澎湃新聞日前報道,受今年疫情影響,多個地方政府財政雪上加霜。在遼寧、安徽等地,拖欠公職人員薪資問題十分嚴重。僅在遼寧省康平縣,所拖欠的公務員、事業人員工資就高達兩千五百萬元。 

顏智華認為,限制隱性的非必要開支才能真正節約行政成本。 

「各級政府給他們的官員的福利待遇是非常優厚的,這個福利待遇肯定遠遠大於真正的辦公經費的開支。很多福利比如濫發獎金,這些東西可以巧立名目列在辦公經費裡面去報銷。如果壓縮辦公經費和開支,肯定對這種濫發獎金、濫發福利有影響的。」 

今年五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中國2020年的財政赤字預算目標設定為至少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6%,遠高於去年設定的2.8%。據經濟分析機構芬蘭銀行轉型經濟研究所(BOFIT)發布的年度中國財政評估,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本年度的財政赤字將繼續上升。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