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三胎,是昨天最熱的話題。但問題是,現在還是用生育政策調節生育行為的時代嗎?一句流行的俏皮話是:你以為我不買勞斯萊斯,是因為限購嗎?現將年初的一篇文章重新發表】
1、這幾天,有關2020年全國或部分地區生育率斷崖式下降的消息在網上廣泛流傳。現在甚至已經有人在討論中國能不能走出低生育率陷阱的問題。還有人再發出呼籲:請為祖國生個娃。現在看,這確實是個問題,並且是個大問題了。幾年前,我就說,養老和生育將會是中國未來兩個最大最棘手的問題。
2、但問題是,呼籲有用嗎?提倡生愛國娃有用嗎?很現實的問題是,你想讓人們生娃,總得先給個理由吧。人的行為都是由動機驅使的,生育率的斷崖式下跌,說明人們的生育意願發生了陡然的變化?因此,要解決中國的生育問題,首先要把人們為什麼會生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和條件下才會生孩子這樣最基本的問題弄清楚。
3、人們為什麼會生孩子?不外乎三個原因。第一個是本能的因素。就像動物一樣,憑着本能就生,即依靠本能使生命延續,無需別的理由。第二是文化的因素,即本能觀念升華為觀念並在觀念的層面上凝固。比如,我們有個鄰居就十來個孩子。為什麼有如此之大的生育動力?因為當地的文化就是如此,孩子越多越受尊重。第三,功利性的目標,如養兒防老,如財產的傳承等。在有的國家,多生孩子還可以得到更多的補助,甚至成為獲得收入的重要來源。
4、邏輯上接着的問題是,無論什麼理由,都得和一個叫做成本或代價的東西撞車,也就是得把理由與成本或代價綜合起來加以權衡和考慮。而在當今的社會,生育尤其是養育、教育的成本在明顯提高。不僅僅是經濟、時間、精力上的絕對成本在提高,機會成本也在明顯增加。也就是說,如果你要生孩子,你就要放棄很多東西。在綜合權衡之下,只有生育的理由和衝動足夠大,或是成本不至於過大,生育才會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
5、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外界的壓力,尤其是來自家庭的壓力。意願、成本、壓力,如果涉及的這些因素清楚了,我們就可以來捋一捋他們之間所形成的邏輯關係,以及在這些邏輯關係之下,人們可能會有的選擇。
6、生育的意義與意願。如前所述,本能、文化、功利性考慮,是形成生育意願的三個重要因素。但在城市化、受教育和理性化程度提高、自我意識增強以及生活方式變化的大背景下,所有這些因素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從最簡單的功利性因素說起。在當今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有關的制度安排之下,養兒防老的功能已經基本喪失。即使是在農村,這種功能也在弱化。而通過生育實現財產的傳承,也許只有在極少數富人家庭才會有這種考慮。請問,你現在如何在一個功利性的意義上給人們一個生育的理由?
7、再說文化與壓力。文化壓力大體來自社會與家庭兩個方面,而壓力的程度則取決於文化的特質與人們關係的緊密程度。首先,社會中生育文化在明顯發生變化。更重要的使,現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個人自主性的擴大,是人與人關係的鬆散,甚至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具有隱名匿姓的特點。所有這些因素都使得外部壓力的作用在減弱。現在,尤其是在城市中,誰還在看別人的眼色決定自己生不生孩子?這當中還要注意到的一點是,由於種種原因,來自家庭的壓力也在減弱。
8、實際上,在過去的時代,人們為什麼要生孩子?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沒有為什麼。生育就是一種本能,就是一種無需理由的天經地義。由此,實現幾乎與動物一樣的傳宗接代,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生命延續的意義。而現在,恰恰就多了個為什麼。而為什麼的其中之一,就是對人生的理解,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人生的無意義感或不滿意感越來越強。不止一個人說過,我不想有一個孩子,讓他和我一樣過這一生。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人寧可養貓養狗而不養孩子?
9、在人們越來越找不到生孩子理由的同時,成本的壓力卻在不斷加大。這個成本是什麼?人們已經講得很多了。生養的成本,教育的費用,甚至男孩還得給準備房子。關於這個成本,我現在只想說兩點。第一,這個成本不能簡單從金錢的意義上來理解,就一部分人來說,成本更多是精力上的。別的不說,僅孩子上學後的接送、課外班、平時作業的監督和輔導,要占去多少時間和精力?第二,對於哪怕經濟條件好一點的人來說,也並不意味着在成本的負擔上可以輕鬆。因為條件越好,對孩子的期望值越高,需要的投入就越大。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要麼別生,生就要負責。
10、所有這一切的矛盾或張力,會集中體現在中產階層身上。在生育問題上,中產階層的特點是,他們的理性化程度更高,而承擔成本的能力卻非常有限。不僅僅是金錢意義上的。這從996們那匆忙疲憊的身影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但隨着經濟的發展,中產階層規模的擴大,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你既可以把它理解為經濟發展的結果與動力,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生育意願低下的群體。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孫立平社會觀察)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