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即將出爐,花落誰家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各種民調層出不窮。但往年被視為選情「風向標」的「義烏指數」卻在今年失去了昔日的準確性。有分析稱,其原因在於兩黨候選人皆表示拒絕使用「中國製造」,導致義烏的選舉訂單大幅減少,影響了指數的參考價值。
香港經濟日報4日報導稱,自現任總統拜登7月宣布退出總統競選後,賀錦麗(Kamala Harris)成為民主黨候選人,但在市場上與她有關的周邊商品卻較為稀少。相比之下,義烏市場上與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又譯為川普)相關的商品種類卻很齊全,包括旗幟、帽子和T恤等,以致於支持者有很寬的選擇面。
有數據顯示,在亞馬遜等平台上,特朗普的周邊商品數量約為賀錦麗的兩倍,該數據顯示出他在義烏市場,乃至全球電商平台上更受歡迎。
報導稱,此前兩屆,在美國大選前夕,各種義烏指數「滿天飛」,但今年的周邊數據卻很「慘澹」。有分析指出,這是因為兩黨候選人的競選議題都涉及中國製造,他們均表示在競選過程中只會銷售「美國製造」的產品,拒絕使用「中國製造」。
此外,拜登還在今年8月簽署了《全美國國旗法案》(All-American Flag Act),要求聯邦政府只能採購在美國生產的國旗。
受此影響,今年義務小商品城不僅美國國旗的訂單減少,其他競選商品的訂單也大不如前。義烏小商品市場的一位店主對此感到困惑,他說:「今年的大選形勢是不是不太明朗?特朗普6月害我錯失了一筆大單,對方已經付了樣品訂金,說要12萬個,結果不了了之。」
不過陸媒卻認為,從消費行為來看,在亞馬遜、eBay和拼多多旗下的Temu等全球電商平台上,超過九成的美國大選相關商品仍由中國賣家提供。這意味着,短期內「兩黨拒用中國製造」的政策對市場供需的影響可能有限。
此前,一向以小商品聞名的義烏,曾通過訂單的「熱度」來預測美國大選的結果,例如2016年成功預測特朗普勝出。但也有例外,比如2020年,義烏指數預測的是特朗普連任,最終失准。
對於大選結果,法廣稱,此次選舉被看作是美國歷史上少有的最為激烈的一次爭奪。兩大主要政黨的總統候選人持續動員到最後一刻,卻始終沒能彼此拉開距離,沒有任何選民意向調查敢於預測哪位候選人有望勝出。這種膠着狀態意味着11月5日的投票結束也不一定是懸念的結束。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