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簫
「百善孝為先」是我們每個人耳熟能詳的名言。無論古今,衡量一個人品行如何,從是否有孝心這一點就能窺大,若待自己的父母不好,怎會對別人好?相反,孝敬父母的人往往推己及人,值得信賴。《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孝道面前不分貴賤,在古代,孝是君主的基本標準之一,帝王孝順父母,以身作則,才能教化百姓,臣民也會更加信任他。
母親節將至,筆者精選中國歷史上12對母子間的感人故事。這些孝子中有帝王將相,亦有平民百姓;有日夜陪伴的點點滴滴,亦有天人永隔的真情流露。
虞舜感化家人
大多數兒女都能善待慈母慈父,但若父母不慈,仍能堅守孝道,則相當可貴。舜就是這樣一位難得的孝子。
《尚書》記載:「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舜的父親是盲人,愚頑不明事理。他母親去世後,父親娶了一個後妻,性格暴虐。這繼母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長大後也兇狠無禮。
盲父、繼母和象三人心懷不軌,時常想殺害舜。而舜只是躲避,從不怨恨生父與繼母,堅持孝道,久而久之竟感化了一家人。
當時的帝王是堯,他有次問哪位賢德之士能繼承帝位,大臣向他舉薦舜,說舜善於和父母兄弟相處。堯於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經過觀察,發現舜也能以德感染妻子。堯之後便將帝位禪讓給舜。
張居正《帝鑒圖說》對此評道:「自古聖賢,皆以孝行為本,然父母慈愛而子孝順,尚不為難。獨舜父母不慈,而終能感化,所以當時以為難能,而萬世稱為大孝也。」
漢文帝親嘗湯藥
漢文帝的孝在歷代皇帝中是最突出的,他待母親薄太后堪稱毫無懈怠。
薄太后有一次生病長達三年,漢文帝親自照料,《二十四孝》稱他「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親嘗弗進」,每次餵母親湯藥都親口嘗過後才放心給母親服用。
後來有詩讚頌漢文帝:「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玻,湯藥必先嘗。」
海瑞與賢母謝氏
說到明朝最著名的清官,當屬「海青天」海瑞。他一生不畏權貴,上級來訪學堂,唯獨他不跪;胡公子橫行霸道,他將這個紈絝子弟狠狠懲治一頓。其最大膽的行為莫過於上疏罵嘉靖皇帝,至今傳為佳話。
這樣一位剛正不阿的清官身後,離不開賢母謝氏的諄諄教誨。海瑞的父親去世早,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生活貧寒。謝氏平日做針裁活養家,非常辛苦,但絕不苦孩子的教育,省吃儉用的錢都用來請良師輔導海瑞。
謝氏正直剛強,不僅嚴以律己,對孩子的家教也極為嚴格,自幼要求他一言一行都按照聖人的標準。海瑞年少時,某日嬉皮笑臉地跑到謝氏面前,不料謝氏當即嚴厲地教誨道:聖人會像這樣戲謔嗎?!從此海瑞對自己的一舉一動要求更加嚴格。
海瑞做官後生活依然勤儉節約,極為清廉,因此聞名官場。據《明史》,他平時「布袍脫粟,令老僕藝蔬自給」,穿布袍,只吃糙米和僕人種的蔬菜。海瑞始終孝順母親,儘管自己寒酸,對母親卻毫不吝嗇。為謝氏祝壽時他破天荒般買了二斤肉,一時竟成為官場「重大新聞」,一向不苟言笑的胡宗憲也對海瑞買肉感到驚訝,和其他官員津津樂道地聊起此事。這二斤肉,在貪官權貴眼中和清官海瑞心中的重量,可謂大相徑庭。
然而有一天,孝子海瑞走到了人生最重大的十字路口,預感到自己再不能繼續贍養母親,心中十分愧疚,因為他在路口處做出的決定,註定自己將與母親生離死別。
海瑞到北京擔任戶部主事後,十分憂心國事。眼看廟堂之上,嘉靖帝長期怠政,深居西苑;而底層社會民不聊生。自楊最、楊爵因言獲罪後,再沒人敢直言進諫。於是海瑞決心冒生命危險上疏批評嘉靖,揮筆寫下《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盡數嘉靖在位多年來種種弊病,並諷刺說,在他的統治下「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海瑞提前為自己買了一口棺材,找到好友王弘誨,掏出平生省吃儉用攢下的微薄積蓄,將老母妻兒託付王弘誨照顧,並與家人訣別,視死如歸地向朝廷遞上這份即將引來殺身之禍的奏疏。
以嘉靖睚眥必報的脾氣,看完海瑞的奏疏後自然龍顏大怒。他當即將奏疏摔在地上,大喊道:「快逮住他,別讓他跑了!」但得知海瑞早已買好棺材時,嘉靖沉默了片刻,待冷靜後,他又撿起地上的奏疏看,一天反覆閱讀多次,感慨道:「此人可比比干,但朕不做商紂王。」
儘管嘉靖下令將海瑞關進詔獄,卻一直沒有殺他。仿佛上天有意幫助海瑞,不久後嘉靖病死,海瑞得以出獄。上疏罵嘉靖一事從此名揚天下,海瑞成為天下人心中的英雄。
海瑞的忠孝、愛民、傲骨、自律和清風,正來自於早年母親嚴格的家教,如他本人所說:「盡母氏諄諄開我力也」(《與瓊鄉諸先生書》)。
(未完待續)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