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三十年手記| 以巴衝突:這次爭什麼?

張平
2021-05-22
image
(圖片來源: ABBAS MOMANI/AFP via Getty Images)

2021年5月10號,以巴爆發新一輪全面衝突:聖殿山內,以色列警察驅散了暴動的阿拉伯人;以色列南部,哈馬斯開始發射火箭彈;加沙地帶,以色列的空中打擊已經打死了九名巴勒斯坦人,其中至少三人是哈馬斯恐怖分子。

這場衝突的直接起源是耶路撒冷的一個猶太—阿拉伯混居區——謝赫加拉。

這塊居民區位於耶路撒冷古城與希伯來大學的觀景山校園之間,自古便是一個居民區,保存了不少猶太、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古蹟。1948年以前,該地區住着100多戶阿拉伯人,90多戶猶太人。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期間,約旦占領了這塊地區,驅趕了所有猶太人,將猶太人的房地產扣押,納入「敵產監管委員會」的管理之下。1956年,約旦與聯合國難民署達成協議,將28戶阿拉伯難民遷入猶太人的產業,約定住滿三年後簽發法律文件,將這些土地房產的所有權移交給這些人,同時取消這些人的難民身份。

如果當時這些法律文件如期簽發了的話,後來這些爭執就不會發生了。

按照約旦法律,納入監管的敵產仍然是敵產,只有兩種情況才會導致所有權發生變更:一、國家宣布沒收。或者,二、國家將產權移交給第三方。約旦從未沒收過該地區的任何財產,約旦也從未簽署過任何法律文件,將這些財產轉移給這些搬進來的阿拉伯人。因此,從法理上說,原來的猶太房主一直是這些產業的所有者,阿拉伯人一直是房客。

以色列屬於英美普通法系的國家,對法律的傳承性和連續性非常執着。特別是在民法方面,無論是奧斯曼帝國的法律,還是英國託管時代的判例,包括約旦占領時期的法律決定,一概得到尊重。1967年以色列在六日戰爭後統一了耶路撒冷,以色列政府曾專門說明在財產問題上,尊重約旦當局所有有法律效力的處理決定。

問題在於,謝赫加拉的這些阿拉伯人,從未獲得過正式的產權。

所以,從70年代初起,原猶太房東便不斷向法院起訴,要求明確產權。由於歷史文件清晰,法庭對他們的產權要求並無異議。1982年,以色列最高法院更裁定這些阿拉伯居民應向猶太房東支付租金,同時將這些阿拉伯居民列為受保護的租戶,只要他們繼續交房租,就可以長期居住。

整個事件里,其實沒以色列政府什麼事,就是個簡單的產權官司,是業主、房客與法庭的關係。

然而在以巴問題上,任何簡單的事情都會複雜化。在各種勢力的操縱下,謝赫加拉的房地產之爭被描繪成猶太復國主義驅趕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的陰謀,煽動阿拉伯人拒絕交房租。阿拉伯人自己拿不出產權證明,便想方設法質疑猶太人的產權,多次在法庭起訴,都因事實清晰而被駁回。最後因為阿拉伯人不肯交房租,法庭簽發了驅逐令,引發了進一步的衝突。

到2021年,拜登政府公開重返支持巴勒斯坦人的路線,使得以色列本地局勢在相對平靜多年之後,重新緊張起來。而多年來一直是一個影響力有限的地產之爭的謝赫加拉問題,也突然被不成比例地放大,大有成為新一輪以巴暴力衝突的導火索。

(作者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漢學與東亞學終身教授。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平行邏輯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