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學習北京官腔有模有樣 香港自治程度引關注

方泠卉
2022-03-15
image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右二)3月9日與官員們在政府總部召開疫情記者會。(PETER PARKS/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BBC中文網發現,中共官方聲明經常出現的「所謂」、「堅決反對」、「不會得逞」等詞語,已越來越多地被港府用於公開場合,引起國際社會對香港自治程度的關注。

報導說,北京政府「不認同」一些措施或事件時,往往會使用「所謂」一詞;在回應外國制裁時,則稱中方會「堅決反對」,並形容對方是「霸權主義」;批評一些針對中共政權的行動時,就稱背後的策劃者「不會得逞」。

BBC中文網搜集了港府2012年7月至2021年12月發出的新聞稿約17萬篇,以及搜集中共外交部發言人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總共921次的談話內容,發現港府引用中共官場措詞的次數越來越多。

報導說,港府2012年7月至2019年10月從未使用「不會得逞」一詞,直至2019年11月首次以該詞語批評抗爭者的行為。2021年全年至少使用7次。例如,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2021年11月發表報告批評北京政府削弱香港的自治權,港府聲明反駁,一開篇就稱任何利用香港干預中國內政的企圖都「不會得逞」。

港府2012至2018年間使用「別有用心」不超過10次,但2019年爆發反送中運動後,以及2020年北京強推港區國安法、2021年中共全國人大決定改變香港的選舉制度後,港府不同的官員和政府的聲明在反擊他國政要的質疑與抨擊時,最少使用了57次「別有用心」。

去年3月,中共全國人大決定改變香港的選舉制度後,特首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兩次使用這個詞語,批評「別有用心」的人進入香港的管治制度搞破壞。

港府表忠 日益重視政治正確

BBC中文網還發現,港府的官方用語不僅日益重視效忠,近來更重視政治正確,以凸顯香港是中共管轄的行政區。譬如香港社會昔日廣泛使用「中港」二字來形容牽涉香港和中國大陸的事物,例如:經常開車來往兩地的貨車司機,稱之為「中港司機」。港府過去一直跟隨這個約定俗成的用法,以「中港兩地」統稱香港和中國大陸,但近年開始改用「內地與香港兩地」取代。

中共官媒新華社2020年9月發布的禁用詞中,即規範不宜「並列提及香港、澳門與中國」,避免「中港」、「中澳」等詞。

另外,港府過去以「獨立關稅區」、「獨立的關稅地區」等詞彙,說明香港在關稅領域方面有別於中國,但近年已將「獨立」改為「單獨」,也就是「單獨關稅區」、「單獨的關稅地區」等。

港府對社會事件的描述,也被親中派政治勢力牽著鼻子走。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初期,因抗爭者多著黑衣訴諸暴力抗爭,被親中的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形容為「黑暴」。港府起初稱之為「暴動」,後來態度軟化,改稱「社會事件」,引來若干建制派議員不滿。不過,港府後來在2020年5月中共全國人大審議港區國安法前夕,又改口痛斥為「黑暴」,連英文聲明也從riots(暴亂)改為public order events(公眾秩序事件)再改回riots。

研究各國政治宣傳策略多年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研究生布吉敏(Bumgi Min)形容,這種重複使用特定詞語的方式,是中共宣傳的常見技巧,目的是使受眾對任何官方指明的事物產生負面感覺。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與影視學院新聞系副系主任閭丘露薇認為,這可能是港府想透過模仿中共官場的說法,向北京政府表達忠誠,但這會令外界質疑「香港是一個在一國兩制下有高度自治的國際金融中心,仰或只是中國眾多大城市之中的其中一個。」

布吉敏也認為,政府用語是政治自主的重要指標,如果港府的用語變得與北京政府用語一樣,外國受眾就會認為港府被北京政府影響,「結果就是,他們可能會質疑香港還有多少政治自主性。」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