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農:俄烏戰爭的德國因素(中篇)
德國的綠色能源政策如何送給普京開戰機遇

程曉農
2022-03-17  更新: 2022-03-26
image
2022年3月13日,烏克蘭一處軍事訓練基地被多枚俄羅斯導彈擊中,造成35人死134人傷。(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烏克蘭戰爭和德國的能源政策有什麼關係?戰爭不就是普京要對烏克蘭發動侵略嗎?表面上這兩件事似乎毫不相關;但深究起來,德國的綠色能源方針還真與烏克蘭戰爭有關。多年來德國為了貫徹綠色能源的既定方針,形成了依賴俄國天然氣供應的能源戰略,這就把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的能源絞索奉送給了普京;而普京等到德國今年決定廢除所有核電站、必須大量進口俄國天然氣的關鍵年份,看準了德國冬季取暖依賴俄國天然氣的時機,發動了侵略烏克蘭的戰爭。

一、德國把勒住自己脖子的「絞索」送給普京

為什麼普京選在今年侵略烏克蘭?我3月8日在《大紀元》上的文章《俄烏戰爭的德國因素(上篇)》中介紹過,早在烏克蘭現任總統澤連斯基當選前的2018年,烏克蘭就已經把加入北約和歐盟寫入了憲法,但當時普京並沒採取任何行動,他耐心地等着德國

這條「魚」上鈎;而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年,就在德國這條「魚」上鈎之後發生了。

德國為了自身錯誤的氣候政策而做了大量違反北約國家集體安全的事情,等到德國把可能勒死自己的「絞索」交到了普京手上之後,普京獲得了德國奉送的開戰機會。這根「絞索」就是德國的綠色能源方針。德國準備今年徹底廢除核電,因此就必須從俄國大量進口管道天然氣;而德國形成了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它就不可能在歐盟和北約成員中發起對抗普京侵略烏克蘭的行動,這等於是充當了普京在歐盟和北約國家當中的「內應」。

為什麼普京選在寒冷的冬季侵略烏克蘭?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原因:第一,普京侵略烏克蘭,用的還是二戰時傳統的裝甲部隊和機械化步兵發動攻擊,而冬季的烏克蘭地面凍得很硬,方便坦克行動;第二,歐盟的領導國家德國高度依賴俄國的天然氣供應,而需要天然氣取暖的德國在冬季變得尤其軟弱,它為了自己的能源安全,不會支持烏克蘭,因此普京抓住了這個時機訛詐歐盟和北約。

要解決烏克蘭危機,歐盟的團結一致和強有力的堅定立場是前提,但恰恰在這一點上,歐盟的領導國家德國的態度非常曖昧。這次烏克蘭危機發生後,德國不僅反對北約對俄羅斯採取強硬的對抗姿態,也反對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武器,甚至還反對徹底切斷俄羅斯使用國際支付系統(SWIFT)。這就導致歐盟面對俄羅斯的侵略十分軟弱。

二、荒謬的全球監測網布點

德國的綠色能源方針源起於「全球暖化」論,如果不了解左派的全球氣候政策之由來,就很難理解,為什麼德國政府的綠色能源方針本身十分荒謬。遏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全球氣候政策建立在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這個假設之上。世界氣象組織(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通過全球大氣監測網(Global Atmosphere Watch Program , GAW)來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但這個監測網的布點存在重大缺陷。

首先,全球大氣監測網在地球上一共設立了30個觀測基準站,其中12個觀測站設在沒有人類活動的地方,那裡的監測結果無法直接反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人類活動的關係。這12個觀測站當中,南極3個,北極圈附近4個,太平洋上3個,印度洋2個,它們周圍基本上沒有多少人類活動,其空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主要是季風或火山造成的。

其次,全球大氣監測網在有人類活動的各大陸上的觀測點一共只有18個,但這18個觀測點對二氧化碳排放大國中國和美國的情況基本上不怎麼關注。這18個觀測點的分布非常奇怪,整個美洲大陸上,僅在南美洲最南端面向南極的位置設了1個觀測點,而北美洲不設點;亞洲大陸只有2個(1個在印度,另1個在中國西寧市西南90公里的瓦里關);東南亞2個,大洋洲2個,非洲大陸5個,西歐國家6個。這18個網點的分布有一個特點,它並不想有代表性地監測分析全球各地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而主要是為了證明西歐國家減排政策有效。

按照這樣的監測點來分析各國實際的二氧化碳濃度情況,其嚴重缺陷是顯而易見的。採用這樣的觀測網點數據來評判世界各國的二氧化碳減排程度,本身大可質疑。其實,世界氣象組織並不了解,從東亞、中亞、南亞、東歐、中歐、中東,到北美和南美大部分國家,廣大而人口密集的地區里究竟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地宣稱,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造成了地球暖化。

三、兩個觀測點決定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正因為世界氣象組織不了解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所以它只能依賴這30個觀測網點中個別網點的數據,便輕率地做出了地球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這樣的結論,由此導出了地球暖化論和氣候政策。

2020年9月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團結在科學之中」報告:氣候變化並未因COVID-19而止步》指出,「根據WMO全球大氣監視網(GAW)中基準站的報告,2020年上半年二氧化碳濃度超過百萬分之(ppm)410。2020年7月莫納羅亞(Mauna Lua,夏威夷)和格里姆角(Cape Grim,塔斯馬尼亞)分別為414.38ppm和410.04ppm,高於2019年7月的411.74ppm和407.83ppm……要穩定氣候變化,必須持續將排放量減少到淨零。」

從這段話來看,去年11月全球氣候峰會大力推行的氣候政策,其所謂的「科學」依據就來自這兩個觀測點的數據。僅憑這兩個點的觀測,能得出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因人類使用化石燃料而明顯提高,因此地球變暖這樣的結論嗎?何況,這兩個點的數據根本就與人類活動無關。

塔斯馬尼亞觀測點位於澳洲自然生態保護最完善的地方,當地自然保護區的土壤乾燥後會轉變成易燃的「褐煤」,容易發生野火,排放出二氧化碳,這與人類活動無關。而夏威夷觀測點位於美國夏威夷州最大的夏威夷島,這個島有活火山,經常噴發,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這兩個觀測點的數據被用來證明地球暖化,大可質疑。假如地球暖化確實日益嚴重,世界氣象組織就不必選用塔斯馬尼亞和夏威夷那不靠譜的數據;而這兩個觀測點的數據被選用,恰好反映出該組織的無奈,因為它實在找不出恰當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造成「地球暖化」的證據。

雖然「全球暖化」這個詞現在已經消失了,但「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成了代名詞。小布什任總統期間首次愚蠢地使用了「氣候變化」來代替「地球暖化」,原因是「全球暖化」論聲譽不佳。如今已沒有一個政府繼續使用「地球暖化應對政策」這樣的概念了。塔斯馬尼亞的野火或夏威夷的火山不至於毀了地球,人類也並未愚蠢到去阻止火山噴發。然而,「氣候變化」已被納入西方左派「政治正確」的框架,而「政治正確」派不容許別人質疑自己的「正確性」,理由是,它「政治上是進步的,因而就是正確的」。這邏輯和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來證明其制度優越是一樣的。

四、德國的綠色能源政策走向「自殺」

德國是推進綠色能源最積極的國家,它也帶領着西歐各國沿着這條「自殺之路」前行。由於西方的左派政黨認定,煤炭和石油等傳統燃料會排放二氧化碳,加速地球暖化,而核電又可能產生核泄漏,所以最安全又「綠色」的能源就只有可再生的太陽能、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電。但水力發電要建水電站,而大自然中能建水電站的地方有限,要充分滿足能源需要,只有太陽能和風能可以替代。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極高,而且電力來源既不穩定,又難以儲存;退而求其次,就需要大量使用天然氣。

德國地勢平坦,水力發電的條件差,2000年以水力為主的再生能源只占能源消耗的5%;過去20年來德國的能源政策非常激進,2010年能源消耗中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到了19.2%;計劃到2030年把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到總發電量的65%,到2050年占80%。德國2000年時核電占三成,為了配合綠色能源戰略,德國政府決定逐步淘汰核電,2019年核電降低到能源消耗的13.8%,並準備2022年底關閉所有核電站。這樣德國就需要大量增加天然氣進口來替代核能。

進口天然氣有海運液化氣和管道天然氣兩種途徑。前者運途遠,要從美國和加拿大海運,而且成本高;後者成本低,從俄國進口。這樣,德國為了維持綠色能源的價格不致於超出經濟承受力,就走上了能源方面嚴重依賴俄國的道路,進口天然氣的55%靠俄國用管道輸送;而且,為了實現廢除核電這個目標,還要大量增加俄國天然氣進口,為此修了從俄國輸送天然氣的「北溪2號」管道工程,準備為德國2,600萬戶家庭供應50年天然氣。如果這個管道工程開始輸氣,將把德國將近八成的能源供應變成完全依賴俄國。

德國這樣經濟上高度依賴潛在的敵國,就把自己花錢買的「上吊繩」送給敵方,成為敵方用來威脅自己的「槓桿」。德國的社會民主黨本來就喜歡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所以對俄國的紅色權貴掌控民主化並不反感;相反還發展出雙方緊密的經濟關係,德國社會民主黨1998年上台的前總理施羅德甚至離任後直接幫助俄國天然氣公司修建輸往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工程,後來又充當俄國石油公司的董事。當年,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湯姆·蘭托斯因此把施羅德看作是「政治妓女」。後來默克爾上台了,她在東德共產黨政權下長大,對共產黨統治從來有好感,她理所當然地繼承了施羅德那套能源依賴俄國的政策。

要解決烏克蘭危機,歐盟的團結一致和強有力的堅定立場是前提,但恰恰在這一點上歐盟的領導國家德國的態度非常曖昧。默克爾在任多年,引導德國一直走交好俄國、削減軍備的道路。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德國不但反對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武器,也不願意承諾減輕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因此歐盟就無法表達針對俄羅斯侵略意圖的堅定立場。為什麼德國如此偏向俄羅斯?這是一個西方國家都心知肚明而又不願意完全點穿的問題,那就是,德國為了自身錯誤的氣候政策而做了大量違反北約國家集體安全的事,以至於最後把可能勒死自己的絞索交到了普京手上,讓普京有機會和本錢對北約叫板。

因此,德國的國際政策經常要考慮普京的眼色,凡是普京反對的,德國就在歐盟內部反對;也在國防政策上採取弱國防、對俄親善外交的基本策略。正因為如此,德國一直堅持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嘴上雖然不說,但利用歐盟內部規則要求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才能接受新成員國的機會,採用「拖字訣」。德國的烏克蘭政策讓普京認為,他可以肆無忌憚地抓住德國依賴俄羅斯能源的軟肋,有德國在歐盟內部做「內應」,如果侵略烏克蘭,不會遇到歐盟的強烈反應。

五、歐盟集體落入綠色能源政策陷阱

德國現任總理朔爾茨的社會民主黨傳統上一直堅信要與俄羅斯對話,但普京的入侵把德國對莫斯科的交往逼入了死胡同。波蘭總理指責德國總理說:「我們在德國這裡看到了自私自利的現象,現在我們沒有自私的時間了,這就是為什麼我來找奧拉夫·朔爾茨(德國總理),來晃動德國的良知。」在國際輿論壓力下,德國總理朔爾茨2月27日在德國議會宣布政府的國際戰略做重大轉變,要擴充軍力,削減從俄羅斯進口的能源。這等於是承認,德國多年來的和平主義國策和能源依賴俄國戰略全錯了。

但是,德國總理朔爾茨的立場轉變馬上遭到副總理、綠黨的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的反對,哈貝克說,如果不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會危及德國的社會凝聚力。這番話的意思是,德國社會的多數人依然相信綠色能源必須堅持到底,如果不進口俄羅斯能源,綠色能源方針就會破產,這就是左派意識形態綁架國策的典型例子。

歐盟於3月8日提出了一個計劃,要「擺脫對俄羅斯石化燃料的依賴」,同時加快部署《歐洲綠色協定》。去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了1,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占天然氣總進口量的45%,而烏克蘭戰爭之前從俄國進口天然氣的漲價已經逼近西歐承受能力的極限。歐盟在不得不擺脫對俄國能源依賴的同時,又想挽救綠色能源政策的失敗,在經濟困境和堅持「政治正確」之間陷進了兩難處境。這也印證了德國綠黨黨魁擔憂的事,那就是,歐洲左派政黨集體落入綠色能源政策的陷阱之後,如何再向他們的支持者證明自己的「政治正確」。

實際上,歐盟的領導國家德國為了維持能源價格,已經開始討論恢復使用煤炭;倘若如此,德國的左派政府將自己拋棄綠色能源政策。那去年底剛召開的全球氣候峰會是不是也要重新開會,宣布全球氣候政策作廢,拜登也應該解僱他的氣候特大使克里?這是騎虎難下的西方左派政府面臨的共同難題。

德國的綠色能源政策走向「自殺」,為烏克蘭戰爭鋪平了道路,這還只是開頭;不管烏克蘭戰爭的結局如何,歐洲左派政黨的「噩夢」已經開始,從此歐洲不再太平,經濟、對外關係、歐盟內部衝突會接連發生。烏克蘭戰爭強制地切斷了德國和歐盟國家對俄國的能源依賴,而在能源價格暴漲造成的經濟困境和綠色能源政策之間,歐洲的左派政黨只能放棄後者,而那無疑將是一場不亞於烏克蘭戰爭威脅的國內政治災難。

(評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原出處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