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包括能獨立備餐、購買日常所需、使用交通工具等。於普林說:「重視生活自理能力,意味着社會觀念的轉變,我們不僅要求生命的長度,更要求生命的質量。」自理能力是老年人身體健康的直接體現,也是多項能力的綜合表現。
建議:如何保護好自理能力,要依靠多方面的努力,比如勤動腦、少操心、平衡膳食、鍛煉身體、學會獨處等。
2.重要臟器的增齡性改變,未導致明顯的功能異常。《標準》提倡用生命全程的觀點看待老年人,承認老年人與年輕人身體狀況的差異,只要重要臟器功能未改變,就不應視為病理性改變。於普林表示,對於一些可糾正的功能改變,仍可視為健康,如老視、聽力障礙等。
建議:每個人都需要正確認識並面對衰老,不必把衰老當病治,更不必和年輕人比健康數據。
3.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控制在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範圍內。於普林表示,老年人「多病共存」是常態,只要將指標控制在相應範圍內,就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因此,在關注老年人疾病的同時,更應積極做好健康管理,重視相關危險因素的控制。
建議:儘量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少吃動物內臟和甜食,有助控制膽固醇水平;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慢跑、快走、打太極拳等都不錯。
4.營養狀況良好。例如,過去3個月沒有食量減少或體重驟降。充足的營養對維護機體功能、改善疾病預後非常重要。我國老年人預期壽命延長,主要歸功於營養狀況的提升。造成老年人營養不良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咀嚼、消化、代謝能力下降等。
建議:規律用餐、科學烹飪、營養搭配、堅持活動都有助於改善營養狀況。老年人應做到三餐定時定量,每餐吃到七八分飽即可,尤其晚上不能吃太飽,多蒸煮,少油炸。營養不良或有相關風險的老年人,可遵醫囑服用營養補充劑。
5.認知功能基本正常。認知功能對維持老年人的生活自主性、晚年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於普林表示,衰老會帶來感知覺減退、記憶力下降、思維能力減退、反應遲鈍等認知功能變化,只要不影響日常獨立生活,不給家庭和社會增加負擔,就可視為認知功能基本正常。
建議:保證充足的睡眠,學會靜心;多吃些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魚,以及綠葉蔬菜等;培養一個休閒愛好,如養花、學習樂器;適當進行益智類活動。如果是心腦血管疾病等引起的認知退化,需要積極藥物治療、康復訓練,以及有效的護理。
6.樂觀積極,自我滿意。例如,不會對各種事情擔憂過多。老年期會有很多負面事件和疾病困擾,老年人應認識到這是自然規律,樂觀接受,並積極面對老年生活。良好的情緒對整體健康有促進作用,能提高晚年幸福感。
建議:除了老年人要學會自我調節外,家人和社會也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幫助老人改變觀念、擁抱老年生活。
7.具有一定的健康素養,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這樣描述健康和壽命的影響因素:生活方式占60%,遺傳占15%,環境因素占17%,醫療條件占8%。由此可見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國老年人的健康意識較為薄弱。於普林說,老人患慢病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控制慢病也要久久為功,從小事做起,當務之急在於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養。
建議:家庭層面,應主動學習維護老年人健康的知識技能,督促老年人糾正不良習慣;社會層面,可以開辦健康講座、簽約家庭醫生,為老人安排定期體檢等;政府層面,要建立完善、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8.積極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包括常與親朋見面或聯繫、能和親朋放心地談私事等。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社會隔離,包括主動隔離(心理因素)和被動隔離(身體因素)。研究發現,社會隔離或不參與社會活動的老年人,患心臟病、腦卒中和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積極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的老人,常常會有自豪感和「我還行」的幸福感,有利於延年益壽。
建議:家庭和社會都應鼓勵老年人積極社交,老年人自己也要建立積極的老齡觀,主動融入社會。
9.社會適應能力良好。例如,樂意為社會做點什麼、喜歡學習新事物等。於普林認為,如今很多老年人不會掃健康碼,購物不能用手機支付,沒辦法享受現代技術帶來的便利,這都是沒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體現。
建議:除了加強社會支持,細化老年健康服務,還要鼓勵老年人「活到老學到老」,積極通過親友關係,獲取自身所需的情感性或工具性資源,努力成為與時俱進的時髦老人。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