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周日),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在美國南方佐治亞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歲。拜登總統宣布1月9日為全國哀悼日。
這位僅任職一屆(1977-1981 年)的美國第 39 任總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最後一次露面是在 2023 年 11 月參加妻子羅莎琳的葬禮。這位民主黨人成為美國最年長的總統。
民主黨人卡特是佐治亞州花生種植農的兒子,他的政治生涯也始於該地。當他作為佐治亞州州長來到華盛頓時,美國政壇正因水門事件而震盪,該醜聞導致共和黨人理查德-尼克松於1974年辭職,由他的副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取而代之。
1977年1月,卡特在總統大選中擊敗傑拉爾德-福特,入主白宮。
在卡特總統的任期內,美國經歷了嚴重經濟衰退。為了延續尼克森於1972年訪問中國時簽署的聯合公報,以及謀取拉攏中共對抗前蘇聯,1979年1月1日,在卡特主導之下,美國正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斷絕了與退居台灣的蔣介石政權的官方關係。
據報道,卡特總統於1978年耶誕節前10天,趁美國國會休假的時期,宣布和中國關係正常化,並全盤接受中國要求的對台「斷交、廢約、撤軍」三條件,嚴重傷害台灣的利益。
當時的卡特政府在同年1月底,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法案,規範了台灣和美國的非官方關係。但美國國會重量級人士認為,卡特和中國建交的決策過程非常粗糙,也未取得中國不對台動武的任何保證,因此主張予以修正。
在國會全面支持下,卡特提出的法案被大幅度修正,增加了許多對台安全保證,成為現行的「台灣關係法」 ,在1979年4月10日正式生效。
建交後不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對美國進行歷史性訪問期間會見了卡特總統。開啟了美中兩國之間的貿易和學術交流,加強了中國的逐步開放。
卡特最終也為自己的舉動付出代價。時任亞利桑那州的聯邦參議員巴里•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等人以違憲的罪名將卡特告上聯邦法院,聲稱總統不能繞過國會中斷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
儘管美國總統的確有這樣的權利,但這一舉動重挫了卡特的執政能力。
在1980年的總統選舉中,卡特僅獲得了6個州的選票,他的對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里根(Ronald Reagan)贏得了44個州。
中共當局對美國前總統卡特去世表示「深切哀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周一(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吉米•卡特「是中美建交的主要締造者和決策者之一」。
卡特在總統任期內沒有訪華,但在任期之前和之後都曾訪問了中國。
他第一次到中國還是1949年,當時他還是一名年輕的海軍軍官,任職於美國潛艇部隊,在中國內戰晚期隨部隊到了青島、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
卸任總統後,吉米•卡特先多次以前總統的身份多次訪問中國。據卡特中心的劉亞偉回憶,在1981年到2014年期間,卡特至少十幾次到訪,尤其是在1997年以後卡特中心在中國的項目有所增加。
「沒有哪一位美國領導人在離開崗位後,還跟中國有這麼盤根錯節的關係。按照卡特自己的話說,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目擊人」,劉亞偉說。
卡特被輿論稱為擁有強烈的「中國情結」。
1999年,卡特受國策研究院邀請首次訪台,他在台北演講之後接受發問,時任桃園縣長的呂秀蓮舉手發言說,因為1978年斷交前,台灣正值重要選舉,反對黨原本可以參加,如果不是卡特政府決定與台灣斷交,台灣臨時取消選舉,台灣民主化過程將更順利。
呂秀蓮強調,歷史的教訓應該被記得而不是被遺忘,「我原諒你的錯誤,你是否要道歉?」
卡特卻表示,當年的美國與中國建交的決定是正確的,雖然這個決定對台灣人民不是「完全正面的」,他也很遺憾,但他不應負起這責任,20年來,台灣民主、人權、經濟都有長足改善,他無需為決定斷交向台灣及台灣人民道歉。
他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必須做出那樣的決定;他也認為美國和中國關係的正常化,對於中國及亞太地區的和平的確有幫助。
台灣外交界人士批評說,卡特當年決定與中國建交,說穿了就是為了「美國自己的利益」,這是國際政治的現實考量,但卡特演講中卻把這個決定加上「人權」、「和平」種種「包裝」,讓人覺得是他是個「偽君子」、「政客」。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