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面對一個不在乎「正規路線」的美國

李濠仲
2025-02-16
image
圖為川普資料照。(Chip Somodevilla/Getty Images)

川普宣布暫停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運作,直接觸動全球一系列非政府計畫資金,尤其影響了聯合國既有援助行動,「舉世譁然」的同時,根據美國媒體CBS民調,川普支持率到二月中則持續上升至53%,並有超過半數美國人以「強硬」、「充滿活力」、「專注」、「高效」和「兌現競選承諾」評价川普。可以看到,美國人確實多數並未對川普暫停USAID之舉抱持負評。

原因或可有兩個解釋。第一,當川普1月20日發布這項行政命令,所持理由之一是,他要對「不符合美國利益」的外援暫停90天,字面上和他競選期間標舉的「美國優先」口號相襯;其次,經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馬斯克率隊清查,進而揭露多筆USAID不合情理的金援,形式上便被看作是在整頓黑箱政商金權,彷如「抽乾沼澤」(DrainTheSwamp)。兩者都相當程度滿足了既有支持者的期待。

但問題就在,後者已有明顯侵害隱私、人權問題,馬斯克團隊逕自下載特定人士個人訊息、紀錄,包括社會安全碼、納稅資料和付款細節(包括銀行、信用卡),幾乎已沒在管現行官方機構的信賴保護,更何況包括馬斯克本人和其查帳團隊,無一是民選官員,也欠缺安全查核,卻能恣意進入政府系統存取資料,和民主授權多所相違。

至於前者,雖然白宮另有但書,表示暫停「不符合美國利益」的援助90天,會以「救助生命」組織為例外,但現實情況是,多數人道援助團體都被劃入暫止之列,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和蘇丹部分地區婦女和兒童就受到不小衝擊,他們長年主要受助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難民署,而美國則是聯合國這一基金會和難民署的最大捐款者,剛果70%的捐助來源且皆是美國。另外,動盪不安的盧安達,也因川普暫停外援,導致當地醫療、糧食援助受到影響(經反映,美方才緊急研議復工)。

看到援助暫停新聞,最恐慌者應該莫過於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但不只剛果、盧安達,自川普暫停USAID,從海地、蘇丹到敘利亞,乃至烏克蘭,原本負責人道援助的非營利機構,都開始大量對外發送電子郵件,以向各界尋求捐款。足見美國暫停援助的世界性影響,又影響層面不光是人道援助,甚至多處戰地(如索馬利亞)的維和行動都有可能連帶必須擬定備案。

川普一月底發布行政命令,一方面,因引發的恐慌造成全球譁然,二方面,川普到二月中的國內民調則不減反增。這大抵又投射出幾幕美國現況:美國此刻或許反建制仍情緒高漲,甚至默許富商馬斯克結合高科技、高權力,去「整頓」政府內部效能,即使損及民主國家的權力制衡、責任、義務,似乎也能被解釋為必要之惡。

約翰尼斯堡大學商學院教授希德利(Steven Boykey Sidley)曾經如此形容馬斯克:「他進入川普的核心圈子一直是出於個人主觀期望,因為他想按照自己的想像重塑世界。」那麼,揭露「USAID金援內幕」自然只是他的第一步,就像馬斯克支持者、南非作家馬蘭所說,「馬斯克將用他的超能力心靈激光砍殺獸人和黑暗勢力。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表演…他的夢想既是殖民火星,還有拯救西方文明…」馬斯克確實認為自己是在拯救美國(西方文明),如今正是他重塑世界的大好機會,於是,他的動作只會更積極,未來四年川普執政下,他的最大任務或許就是把美國變成他想要的樣子。

至於川普,他在暫停外援的同時,儘管以「90天」、「(直接)救助生命組織」例外為前提,但實則並未考慮首當其衝的既有人道援助損害,而是就數字論數字,且以「符合美國利益」為指導原則。川普曾說過,「他們(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永遠不會授予我諾貝爾和平獎(歐巴馬曾得過)…這太糟糕了,我值得擁有它,但他們永遠不會給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川普並沒有解釋為什麼他認為自己不會得到這座獎,或許是明白以其行事風格,確實和諾貝爾和平獎近年所表彰的內涵差異甚大,但他顯然不會為了追逐諾貝爾和平獎改變作風。

短短數周的就任後施政,川普和馬斯克都顯露了積極重塑美國(世界)的企圖,兩人特色則都是意志堅強,手腕不走正規,更不講溫情。這樣一個美國,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作者為《上報》主筆。全文轉自上報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