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事實還是介入主觀?——英國廣播公司編採指引。
英國廣播公司(BBC)從1922年成立至今,已經長期成為國際上深具影響力的新聞機構。這機構的編採指引(Editorial Guidelines)中有一句說話「fairly represent opposing viewpoints when included」,最近竟然在一法庭審訊上被控方錯誤引用。然而,這其實也是社會上不少人,包括新聞界內工作的人士,往往誤解,以至錯誤引用為「金科玉律」。
事實上,英國廣播公司上述編採指引,指的是「如實反映不同意見」,即是原原本本地把不同意見不折不扣地報導出來,編採人員不加添主觀色彩。可是,最近有檢控人員在一法庭上,故意引用上述編採指引,但卻曲解為「公平地包括相反聲音」!指新聞報導應該包括兩種不同意見,所謂「平衡報導」。
明顯地,有關檢控人員沒有學過新聞理論,未能掌握上述語句的確實意義。而社會中,包括一些新聞界管理層,也未必讀過新聞理論,很容易一廂情願、自以為是地,誤解新聞報導應該「平衡」、「中立」、「沒有立場」、「公平地包括相反聲音」。
馬克思反新聞檢查
拙作不時指出,當有人要攻擊不同看法的新聞工作者或新聞報導,就每每自以為是、甚至「理直氣壯」地指責「你有立場」、「你不中立」、「你不持平」……可是,這些自以為是的偏見,是絕對錯誤的,只是「靠嚇」、「嚇唬人」。
大學讀新聞系時,鑽研過兩種不同的新聞理論,一是主宰蘇聯、東歐、中國大陸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是英美西方社會的新聞理論。根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事業必須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為老百姓講話,不能夠站在權貴的立場上,不應該維護權貴利益。馬克思明確反對新聞檢查。
誠然,名義上標榜馬克思主義的國家中,有多少新聞業能夠實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人民百姓說話,大家心中有數。再換一個角度,上述有關檢控人員,如果拿「公平地包括相反聲音」這樣的誤解、曲解,去要求《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北京中央電視台……同樣犯了極之嚴重的錯誤,而且是不可原諒的政治錯誤。這些傳媒是屬於中共「黨的喉舌」,都具有政治立場,絕對不中立,不可能「公平地包括相反聲音」,不可以散播「反黨聲音」!
新聞沒有中立可言
當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任教時,已經向學生強調,新聞要如實反映事實,反映大眾聲音,沒有「中立」可言。當大眾受到權貴打壓,如果「中立」,就會變成維護權貴。馬克思反對新聞檢查,認為新聞事業應該為人民百姓說話。西方的新聞理論也認為新聞事業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外的第四種社會制衡力量(The Fourth Estate)。
可惜,即使在西方社會,即使西方傳媒,也未必可以完全做到「如實反映不同意見」。筆者不時被中英文傳媒採訪,最近一次應邀接受一英語傳媒採訪,雖然新聞報導反映了採訪雙方的意向與立場,大原則沒問題,但英語傳媒記者卻先行構思了整個報導取向、故事框架,然後摘取筆者三言兩語,填入報導中。記者並沒有如實反映被訪者的完整說話,被訪者只是變成「反映記者說話的工具」。
說清楚一點,這次採訪是記者主動聯絡筆者,採訪不只筆者一個人。但在報導時,給予觀眾的印象卻變成是筆者主動聯絡記者。又如筆者再三提醒記者,不要指名道姓牽涉具體的什麼機構,而且筆者在接受採訪過程中也根本沒有提及某某機構。可是記者卻偏偏犯了這個錯誤,報導時加入了某某機構,令人以為是我攻擊某某機構。此事再轉折到中文傳媒,更把我報導成「台灣同胞」!這些傳媒,借筆者去反映記者、編採的主觀看法。各自加添主觀色彩,「雪球」越滾越大!
新聞報導被介入主觀、加添編採者的主觀色彩,而不是反映客觀事實,就容易誤導大眾。即使是傳媒,也未必人人鑽研過新聞理論,未必願意「如實反映不同意見」。輕者為所屬機構本身服務,嚴重者變成為權貴服務。
黨媒不容相反聲音
英國廣播公司的編採指引,是要「如實反映不同意見」。當然,新聞工作者中也不乏佼佼者。《立場新聞》鍾沛權了解上述英國廣播公司的編採指引,他最近在受到質疑時,指出英國廣播公司的編採指引,「是指如果文章包括反對觀點的時候,反對觀點表述要公平,不可以引述錯。」
鍾沛權指出有關檢控人員「曲解了這句英文。」可是檢控人員在被反問之後,卻說「這個法庭不是辯論……你問這問題,跟議題有什麼關係?」如果這跟議題沒有關係,為什麼檢控人員又要拿出英國廣播公司的編採指引來「借題發揮」呢?法庭不容許辯論?不容許辯方辯護?
專欄評論作者馮睎干,就指出英國廣播公司一編採指引:「觀眾期望藝術家、作家和藝人能有自由,從一個角度去探索問題,並創作出反映自己獨特聲音的內容。」是「from one perspective」(從一個角度)三字,而不是從「多角度」,沒規定必須「公平地包括相反聲音」。
「道理」其實真的很簡單,如果質疑《人民日報》、北京中央電視台有沒有「公平地包括相反聲音」,質疑者或檢控人員無疑犯了一個非常幼稚的天大笑話!
(歡迎讀者意見回饋,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 林 松(Dr LIN Bin JP),新南威爾斯大學 政治學博士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