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出台了不少刺激消費的政策,消費還是不夠強勁?

賈擁民
2024-11-02
image
中國經濟下滑嚴重,失業率持續增高。(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

10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調了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從5%調至4.8%。這次下調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擔憂消費復甦不及預期」。

其實,從國慶前一周至今,官方出台了相當多的政策惠及房地產、股市、企業,也包括居民消費。「刺激消費」一度成為媒體報道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彙。

中國的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這是老生常談了。光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也幾乎成了各方共識。然而,儘管專家大力呼籲,政府也出台了不少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消費還是不夠強勁。原因何在?

從根本上說,消費是人的自然需要,也是收入的自然結果,消費低迷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收入問題。那麼,消費是可以被「刺激」的嗎?或者說,要想促進消費,除了「刺激」,是否還有其他途徑?

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低,影響消費能力

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消費者的當期收入可以分為永久性收入和臨時性收入兩部分,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當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可以預計到的長期收入決定的。因此,當政府試圖用短期的政策來影響消費時,往往不能奏效,因為人們增加的收入是臨時性的,不會立即增加消費,更可能轉化為儲蓄。

例如,當政府試圖用稅收政策影響消費時,如果減稅或增稅是臨時性的,消費就不會有大變化,只有永久性稅收變動,政策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簡單說,一個人的消費取決於他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消費能力是指一個人最多能消費多少,大體上相當於他的可支配收入。消費意願指一個人願意將多少收入用於消費,主要取決於對未來收入的預期。非常關鍵的是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人們對未來的收入的預期越樂觀,消費意願就越強,甚至願意借錢消費;反之就會將更多的收入存起來。

讓我們再回到居民的消費能力。居民的消費能力,依賴於國民收入在部門間的分配狀況。也就是說,個體層面上的消費能力,在宏觀層面上是由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決定的。

根據殷劍峰等人的研究,從2001到2020的二十年間,中國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平均61%,美國為76%;同一時期,中國居民消費傾向是63%,而美國是92%。那麼,要提高中國的居民消費率,有三個途徑:

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

二是提高居民消費傾向,

三是同時提高兩者。

自201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達峰以後,在居民消費傾向趨於上升的同時(直到新冠疫情期間被打斷),中國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基本沒有變化,2019年的數據甚至低於2012年。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不低,即便是人均GDP,也距高收入國家水平僅一步之遙,那為什麼會出現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嚴重偏低的情況呢?

原因是,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以投資為主導的,其中又是以建設投資為主導。統計顯示,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建築投資與設備投資之間的比值,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上升到了2017年的3.9。

這種投資結構也反映出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土地謀發展」的結果這個事實,相應的,作為土地出讓者的政府,財政收入也不斷提高。在土地越賣越少或房地產市場冷卻下來之後,不少地方政府仍可以通過舉債獲得建設投資所需的資金,即便出現暴雷等問題,也往往通過超發貨幣解決,實際上再度把國民收入從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轉移到了政府部門。

國民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後,投資決策由政府做出,會改變經濟運行的信息基礎,即從分散的、私人投資,轉變為集中的公共投資,這也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嚮往政府、事業單位和國企等體制內工作的一個原因。

但這種集中投資,往往效率不高,且可能擠壓了企業家得以湧現和成長的空間。

與其刺激消費,不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收入和經營收入大體相當於勞動報酬;財產性收入包括利息、紅利、租金等。財產性收入和勞動報酬一起構成了初次分配的收入。轉移支付收入則是指政府通過再分配途徑給予居民的收入。

殷劍峰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國居民的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不算太低,因此要提高中國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需要增加的是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

眾所周知,中國居民的財產結構並不是非常合理的,一方面實物資產占比過高,另一方面金融資產中存款類資產占比過高。現在,很多人仍然將更多的資金從權益類資產轉為存款,如將理財、股票投資轉為存款。

許多人觀察到,60後、70後和80後,相比95後、00後,對未來還要更樂觀一些。有些95後、00後,顯得很「佛系」,不如他們父輩的70後、80後那麼有叛逆性、獨立性和奮鬥精神。這其實與這幾代人對財產的直接感受不同有關。

許多出身普通家庭甚至貧窮家庭的70後、80後,雖然面對迅速變化的世界也有迷茫和焦慮,但仍有激情,相信通過自己努力和奮鬥,可以擁有一定的財產,包括在大城市置業買車之類。他們知道自己的財產的難得和可貴,知道財產權利的價值和重要性,因此也更願意投資,對獲得財產性收入很有信心。

相比之下,有些95後、00後,對財產權利沒有這種直接感受,似乎很早就打算接受整個世界了。他們一方面更嚮往有穩定的工資收入的「鐵飯碗」,另一方面剛開始上班就考慮退休後的生活,於是很早就開始存錢。

有人呼籲,要刺激消費,就要讓居民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上文已闡明,影響消費的主要是長期可預期的永久性收入,因此最重要的是讓居民獲得更高、更穩定的財產性收入。

(以上內容部分引用了殷劍峰先生的文章「為什麼中國人不消費?」)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風聲OPINION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