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貿碼頭多日無船靠岸 內循環能否挽救中國經濟

米蘭
2023-06-27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位於上海黃浦江下游的張華浜港碼頭,是上海的一個主要進出口碼頭。近日據上海一名國際海運商透露,該碼頭居然出現數天無一艘散裝船停靠的情況,這一情形是他從業30多年來第一次見到。該海運商說,供應鏈已漸漸轉移往東南亞,他目前的業務量下降至少四分一。

他說:以前這裡是上海主要的一個碼頭嘛,大船靠三條,小船靠4條,前段時間好幾天都沒有貨。我們這一行,(業務)降得蠻厲害的,我估計至少百分之二、三十。原因是甚麼呢?供應鏈都轉移了,物流方向都發生了改變了。國內好多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去生產,好多廠其實是中國人開的。近段時間比2016年,2017年還要差。那個時候,比如從上海到東南亞,不含裝卸的話10塊美金一噸貨,現在好多時間只有8塊錢。那個時候油價才200美元一噸,現在油價600多美元。

上海航運交易所的數據側面印證了該說法。該機構每周公布的中國-全球&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可以即時反映從中國港口出口的集裝箱運輸價格變動趨勢。

數據顯示,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hanghai Containerized Freight Index,SCFI)在2022年1月7日達到了峰值5109.60美元,之後連續14個月迅速下滑,至今年3月10至跌至最低點906.55美元,跌幅達到了82%。隨後有小幅波動,最新的6月16日的數據為934.31美元,比一周前也下滑了近5個百分點。

儘管如此,現時的情況可能比官方數字所反映的問題更嚴峻。這名資深的國際海運商指,海運業界對官方發布的資料存疑,認為和市場實際情況有差距。比如,市場的實際貨運價一直在跌,但官方呈現出來的波羅的海指數卻有所上升。

與港口冷清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外貿企業更是哀鴻遍野,一片慘澹景象。很多外資企業及代工大廠陸續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印度等國,就連中國本土比較有實力的公司也陸續在東南亞建廠。隨著產能的轉移,中國一些小的外貿企業因沒有訂單,有的已經倒閉,有的還在苦苦支撐,有的老闆甚至拜佛求訂單。外貿企業比較集中的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還出現了大規模的失業潮。

可以說,中國外貿出口不是復甦乏力,而是在迅速衰落。這從最近的當局發布的數據上也可以體現出來。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5月進出口數據,以美元計價,同比下降了7.5%。

我們再來看一下中國外貿企業的出口退稅數據對比: 今年1季度出口退稅5531億元,同比去年一季度的4971億元,增幅11.3%。 今年4月份當月,出口退稅1291億元,同比去年4月份的1958億元,降幅達到驚人的34.1%。 今年5月份當月,出口退稅1192億元,同比去年5月份的1589億元,降幅依然高達25.0%。 外貿企業但凡能有申請出口退稅的機會,絕對不會錯過。法規上的規定是報關後90天內申請,事實上企業連一天延誤都不會有,每個月都會申報一次。當月的出口退稅情況,大致反應的就是一上個月的真實出口情況。 4-5月份的出口退稅出現如此降幅,這大概反應的就是3-4月份的真實出口情況。所以,這也間接印證了中共海關公布的數據存在造假嫌疑。

此外,今年5月份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僅為48.8,遠低於50%的榮枯線。事實上,近10個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的最低點是去年12月的47%,自2月份爬升到52.6之後,但之後就迅速下跌,4、5月份都已經跌穿榮枯線。

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從去年年底疫情全面放開後,全力提振經濟的努力,已經失敗。

面對外貿枯萎,經濟下滑,中共官方正力推經濟「內循環」。所謂的「內循環」,是指擴大內需,注重中國國內市場,不依賴中國以外市場。2020年疫情爆發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格局,當時還提到經濟「必須內部可循環」。但有關「內循環」說法被外界認為是搞閉關鎖國。當局很快改稱「雙循環」,後又在「內循環」和「雙循環」的說法中不斷變換。

近日,習近平再提推動經濟內循環,甚至表示會出現極端情況。

習近平5月30日在國家安全高層會議上說:「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隨後,習近平將這一理念延伸到經濟領域。6月7日至8日,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在視察一個工業園區時,習近平說,「構建國內大循環是為了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運行。」

習還提到近年他頻頻講過的「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聲稱首先要把國內大循環搞好,「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香港《明報》解讀習近平的言論認為,他所說的「極端情況」,意指中國面臨被「全球產業鏈徹底脫鈎」,須作最壞打算和準備。

中共外交政策學者金燦榮對官媒《環球時報》稱,習近平提到的極端情況意味著「戰爭的危險」。

也有學者分析,在美中競爭加劇之際,緊張局勢可能升級,習當局正在為中共可能陷入的衝突,包括與西方國家的衝突做準備。如果中共與西方發生衝突,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就可能對中共大幅實施制裁。中共前副總理劉鶴及其繼任者何立峰等高級助手已經在制定相關計畫,建立一個對外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程度大為降低的經濟體,以便在與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發生衝突時,中共能保持經濟發展。

那麼,中國的「內循環」經濟模式能夠成功嗎?

首先,對於一個以出口為傳統的增長動力並依賴西方高科技的經濟體來說,失去了國外的市場及技術支持,中國的經濟發展只能是空談。

近年來,中美貿易戰、全球供應鏈重組等因素都導致中國外貿受到衝擊。特別是近期美中貿易脫鈎加速,美國不斷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份額持續呈下滑趨勢。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的12個月,中國占美國商品進口的15.4%,為2006年10月以來的最低份額。

此外,拜登政府對中共的高科技封鎖,晶元禁令等都不斷加碼,再加上荷蘭、日本、韓國等的加入,使得中國獲得高新技術及高端晶元的難度不斷加大。日本政府5月23日正式宣布,將把包括先進晶元製造設備在內的23項商品列入受管制出口清單。這一廣泛的出口限制讓中國的半導體行業擔憂其較低級別晶元的生產也將受到影響。

5月,日本政府於G7領袖峰會前夕,邀美光、英特爾、三星、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擴大對日投資,籌組不依賴中國的晶元供應鏈。G7峰會上,七國領導人空前團結,一致針對中共經濟脅迫。

這也可以看出,不僅是美國,現在幾乎是天下圍共,全世界的文明國家都在對中共進行經濟及科技的封鎖。

有學者指出,中共此時大力推行「內循環」,只會主動加速中國經濟與外界脫鈎的進度。任何一個國家,除了內需市場之外,都同時進行進出口貿易,這是經濟學的基本道理。世界上所有經濟體都要把自己的經濟條件跟國際分工結合,才讓自己的條件能夠充分發揮優勢。中國也必須要繼續依靠國際分工,透過外循環來啟動內循環,才能真正推動經濟的發展。

其次,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下滑,失業率不斷高企,內需嚴重不足,「內循環」面臨一個實際問題,就是百姓口袋裡有多少錢來消費?

6月15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了5月份經濟數據,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7%,增速較4月回落5.7個百分點。低於市場預期。

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比上月回落2.1個百分點。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6%,環比下降0.9%。

5月份16歲至24歲的青年人中有六百多萬人失業,失業率達到了20.8%,再創新高。而這一數據還不包括人數眾多的農村青年。我們上文提到,隨著大量的外貿工廠倒閉或者遷移到東南亞國家,很多失去工作的農村青年不得不返鄉,但他們沒有納入調查。所以實際的青年失業率要遠遠高於這個數據。

另外,還不斷傳出像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廠裁員、降薪的消息。

中國最近幾個月出現的各種跡象顯示,居民收入的下降導致內需疲軟。像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都有大量的店鋪倒閉,以往繁華的大商場也是冷冷清清。

再者,中國的房地產像一個吸血鬼一樣的,吸收了中國家庭的80%財富,使得他們沒有多餘的錢來消費。特別是面對失業與降薪,現在網路上充斥的語言是如何活下去,老百姓不是消費降級,而是沒有消費欲望。

除了百姓口袋裡的錢,地方政府口袋裡沒錢了更是「內循環」面臨的大問題。隨著疫情打擊經濟,中共整治房企,各地方政府失去了賣地這一主要的收入來源,導致全國各地政府債台高築,徹底躺平,都在指望中央政府出手解困。最近,貴州、雲南都傳出發生債務危機的問題。河北省霸州市因為財政困難,大面積違規亂罰款、亂收費。甚至經濟發達的廣東、浙江、浙江等省,也縮減公務員工資,緩發補貼。

最近,很多經濟專家指出,中國正在面臨通縮的風險。通貨緊縮(通縮,deflation),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減少,但也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下跌的經濟現象,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概念。通貨緊縮時,會使無急迫需求與耐用品的消費延後,造成消費支出收縮,影響商家與企業的營收,並反過來造成消費力持續下降,形成惡性循環、經濟衰退。

總結一下,中共在國際上四處樹敵,國際環境已經是四面楚歌,透過外循環來啟動內循環變得愈加艱難;雖然說中國的中國內需市場規模巨大,但是隨著經濟不振,國內消費也陷入深度疲軟。所以,中共當局再怎麼喊內循環、外循環、雙循環,都無法改變目前的窘境。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