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上海火車站附近的繁華商圈,每天來來往往的旅客絡繹不絕。如今,坐落在這裡的老字號商場太平洋百貨不夜城店倒閉了。這個曾被稱作百貨巨頭的商場關閉令商場裡的商家、餐館、便利店以及數以百計的員工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令人唏噓不已。
這是上海另一座商場新田360廣場,雖然仍未完全關店,但已經和倒閉差不多少。空蕩蕩的商場中,只見滿眼緊縮的捲簾門和空蕩蕩的櫃檯。寬闊的商場大廳中,只見1、2個路人,不說這是上海,大家都會認為是哪個3、4線小城市瀕臨倒閉的商場。但這一幕卻真實發生在上海。
上海在經歷封城的沉痛後,迎來一批關店潮。還有逃離潮。
底層農民工在火車站人擠人,明星富豪則是先一步離開上海。一時間,蔡少芬等明星出租上海豪宅的消息也都登上微博熱搜。
潤的還有常年在上海的外國人。
上海陸家嘴豪宅湯臣一品住戶李先生告訴自由亞洲電台,以前他們小區有許多外國租戶,現在連個人影都見不到:「以前這裡進進出出好多外國人,什麼面孔都有,現在沒了,外國人都走光了。大部分是去年封城時候走的。」
40歲剛出頭的周瑞受聘於美國在上海的一家大型跨國企業,負責中國市場,年薪近兩百萬元人民幣。她感嘆道,上海已經回不到過去十年的繁榮時期:「外企關閉了不少,包括上海的中美合資企業,好多朋友都轉行了。他們因為沒有(在外企的)就業機會。現在這個(中美)關係變差了,然後是(政府)政策不穩定,會影響人家(外企)的投資決定。在一個政策動盪的環境下,誰還敢來投資。」
這個曾經充滿活力的中國大都市,只剩下封控後的滿目瘡痍。
那些沒走的人呢?
滿眼望去都是黃土碎石,還有一根斑駁的水泥管子,滿是塵土的棉被隨意放置——這裡是一處被改造成簡易露天床鋪的大橋橋洞。據稱,這個橋洞還有所謂的「洞主」,住一晚需要給5元人民幣。沒錯,這正是2023年的上海,橋下擠滿了打工人。
上海在中國COVID-19爆發時,於2022年3月開始封城,直到6月25日才恢復正常,3個多月間,上海經濟活動如同按下暫停鍵,曾經充滿活力的大都市宛若孤城。如今,儘管官方宣布放棄清零政策,但昔日繁華的上海還在陣痛中恢復,一些外賣小哥、農民工和最苦打工人不得不在車站、ATM機等地過夜。而收費的橋洞還是第一次聽說。
儘管消費高、房租貴,但北上廣深最為一線城市對於打工人的魅力不言自明。只要能吃苦,還是能賺到自己滿意的薪水,這也是為什麼這些一線城市外來務工者如此之多。然而如今的上海,已經經歷過幾波大逃亡,上海人口也在5年來首次出現下降。
上海市統計局2023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人口2475.89萬人,相比之下,2021年上海人口為2489.43萬人,減少了約13.54萬人。這是中國金融中心上海5年來首次出現人口下降的現象。
2022年,上海市人口出生率為4.4‰,與2021年4.7‰相比降幅為0.3‰;人口出生率也低於中國平均人口出生率6.77‰。受到城市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上海約有18.7%人口年齡超過了65歲,高於中國全國平均水平14.9%。
路透社報導,因北京當局實施嚴厲的COVID-19「清零」政策,以及2022年3月上海採取了「封城」措施,導致超過25萬名農民工離開了上海。
上海、北京中國這2個大城市人口下降的現象都符合中國人口變化趨勢。根據北京當局官方公布數據,2022年,中國人口出現60年以來首次減少的現象。原因是生活成本上升,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國經濟增長疲軟以及中國民眾的觀念發生變化。
上海統計局一項官方調查結果顯示,約60%的上海人表示他們只想要1個孩子或根本不想要孩子。另外,超過28%受訪的上海居民表示,由於育兒成本高,他們不打算再生1個孩子。
不但上海、北京人口下降,中國媒體第一財經報導,當今中國,大城市已告別人口膨脹,西安、成都等多城人口增量「斷崖式」放緩。
報導以幾個大城市進行舉例:
根據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西安市2020年人口總量達1295.29萬人,比2010年增加448.51萬人,增幅52.97%。也就是說,從2010年到2020年,西安常住人口年均增長近45萬人。2021年,西安常住人口增長21.01萬人,2022年增量幾乎減半。
不只西安,成都、鄭州、杭州等中心城市下滑也明顯。鄭州和杭州第七次人口普查相較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別增加397.41萬和323.56萬。在這10年間,年均增長都在30萬人以上。但是,去年鄭州和杭州分別增加8.6萬和17.2萬人,增量均下降約3成。
成都去年的人口增幅下滑最大。3月27日,成都市統計局發布《關於2022年成都市主要人口數據的公告》。《公告》顯示,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為2126.8萬人,比2021年增加7.6萬人,增長0.4%。
在過去10多年,成都人口急劇膨脹,第七次人口普查相較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增加581.89萬人,年均增長約58萬,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了24.5萬人,2022年的增數竟然下降到10萬人以下。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成都市統計年鑑發現,除了2022年,進入新世紀以來的20多年,成都僅2007年人口增長在10萬人以下,當年成都常住人口1257.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4萬人。也就是說,2022年成都人口增長是本世紀以來最低。
人口增長放緩的情形在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第一財經梳理了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等主要中心城市的人口數據,在已經公布人口數據的15個城市中,僅有合肥和蘭州的人口增量有所增長,2021年合肥和蘭州分別增長9.6萬和1.25萬人,2022年分別增長16.9萬和3.1萬人。
路透社報導,有人口學家預估,2022年中國人口將自1961年大饑荒以來首次出現下降,這是一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將對全球經濟和世界秩序產生深遠的影響。
2022年中國新生嬰兒數量將降至歷史最低點,從2021年的1060萬嬰兒降至1000萬以下,與2020年相比下降了11.5%。在接受新聞媒體採訪時,加州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峰說:「隨著這一歷史性轉折,中國進入了一個漫長且不可逆轉的人口減少過程,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首次。」「中國人口在不到80年的時間可以減少45%,那時將是一個讓世界感到陌生的中國。」
報導稱,2021年中國總人口增加了48萬,達到14.126億人。聯合國人口專家預估,2023年中國人口將開始減少,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人口在2050年將減少1.09億人,這是此前2019年預測結果的3倍多。
而疫情則對那些育齡人群帶來更大衝擊。據路透社報導,在北京當局嚴格COVID-19防疫政策之下,過去3年的生活給Zhang Qi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不確定性,以至於她考慮不在中國生育孩子。這位駐上海電子商務高管表示,去年12月北京當局突然取消COVID-19「清零」政策之後,中國境內染疫人數驟增。
中國醫療系統因疫情爆發而不堪重負,有關母親和嬰兒無法就醫的故事,這是壓垮的Zhang Qi生育孩子想法的最後一根稻草。她說:「我聽說在公立醫院分娩太可怕了,我真的不會考慮生孩子。」
人口危機令當局做出許多應對措施,除了鬆綁計劃生育政策外,自從2021年以來,北京當局出台了減稅、延長產假、加強醫療保險和住房補貼等獎勵措施,以鼓勵中國民眾生育更多孩子。迄今為止,這些措施所產生的效果一直乏善可陳。
在美國的資深經濟媒體人王劍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稱,「人口是經濟的基礎,所有消費都來自人口,所有產業、發展也是基於人口。沒有勞動力,你啥都幹不了。人口意味着機會,只有有年輕人的地區,才會有經濟機會,好像有人會在這裡蓋房子,開餐廳。大家知道老人是不消費,所以沒有機會,那你經濟怎麼會有活力呢?」
王劍補充說,有鑑於人口反映出一個國家的運勢,已經成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數量最多丶老齡化速度最快國家的中國開始在走下坡路。
目前在中國,人口專家為年輕人不願生孩子操心,中央銀行和黨媒央視也對這個目前最突出的社會現象表示關注。央視財經引述一組數據稱,2018年大陸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
單身人群的增多引發擔憂。報導稱,從2013年到2020年,大陸結婚登記對數從1347萬對的歷史高點,持續下滑至813萬對。與此相對的則是持續升高的離婚率,1987年至2020年,中國離婚登記對數從58萬對攀升至373萬對。在結婚率下降和離婚率上升的雙重作用下,生育率逐年降低。
人口專家、《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下滑本質上是人口危機。 「我2008年時就預言,2012年是中國人口的拐點,也是中國經濟的觀點,經濟會開始下滑。當時沒有人相信我。我寫《大國空巢》中預言,2012年-2014平均增長只有7.5%,當時誰都不相信。但後來證明我的預言是準確的。比如說東北,現在的經濟衰退本質也是人口危機。上世紀80年代,東北的總和出生率就下降到2以下了,此後不斷下滑。東北出生率下降幅度比全國要早八九年,經濟上也是更早衰退。」易富賢說。
易富賢坦言,中國人口問題嚴重,更有三大難題:養不起、不願意生和生不了孩子。養不起是因為物質條件不滿足,中國民眾不願生則是出自於心理因素,平均每個女性只願意生1.6個,低於台灣的2.1和香港的1.8。
易富賢指,生不了則是生理因素。中國的不孕不育發病率,80年代初期僅1%到3%,至2020年劇增至18%。對於不願生、生不了,政府能做的就更加有限,「所以我對中國人口結構的未來趨勢非常悲觀」,他說。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