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專欄:中國外交的「韜光養晦」時代已經過去

鄧聿文
2024-04-04
image
資料照: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加州舊金山出席APEC峰會。(2023年11月16日)

去年11月三藩市拜習會後,外界認為,中國外交的調子不像過去那樣帶有攻擊性,「戰狼外交」的色彩減弱了,而在中國國內,一直有人呼籲外交當局重回鄧小平的「韜光養晦」,不要四面樹敵。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對當局是否真正放棄「戰狼外交」表示懷疑。

習近平上周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人士,其講話主基調和用詞表述承接了拜習會。談到中美關係,他說,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但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只要雙方都把對方視為夥伴,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美關係就會好起來。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他表示,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我們正在謀劃和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歡迎美國企業更多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繼續投資中國、深耕中國、贏在中國。這些表態讓外界再次關注中國當局是否已在回歸韜光養晦外交。

在我看來,習近平雖然很少說到韜光養晦這個詞,但事實上早已放棄了韜光養晦的外交原則,不可能回歸。不過,既然這個問題一段時間來引起了關注和爭議,不妨對此作一番文本考察,以求更好地認識該問題和中國當局的外交行為。

中國「韜光養晦」外交方針,是在蘇聯帝國垮台,世界進入新舊格局交替的「後冷戰」時期,由鄧小平提出的。它的全稱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被稱為「20字外交方針」,其中最重要的是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它讓中國成功應對了「後冷戰」時期出現的各種不確定局面,化解了國際政治風險。

但習近平上台後一直到現在,中國官方發布的外交檔和領導人講話,很少提到這個詞,強調的是外交要「有所作為」、「奮發有為」,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

2013年10月,中國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提出了「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但習近平也強調「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中國後來分別在2014、2018和2023年召開了三次中央外事工作會議。2014年外事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並指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這種說法此後成為中國外交的正式表述,也成為中國努力推動的外交目標。在此基礎上,2018年外事工作會議強調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2023年外事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要圍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條主線,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進入一個可以更有作為的新階段。

2017年10月和2022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九大和二十大在關於中國外交的論述部分,主題都是促進/堅持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將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格局,作為中共的外交使命。

王毅是中國外交的最高主管官員,在中共十九大一次開放討論時,針對外國記者有關十九大報告是否意味著將放棄韜光養晦的提問,他沒有明確回答該問題,僅表示,韜光養晦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理念,但時代在變化,中國發展環境在改變,韜光養晦的內涵和外延也自然相應地在改變。2020年5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美國CNN記者再次問他,中國外交是否已經放棄了韜光養晦原則,變得更強硬,王毅的回答是,「我們從來不會主動欺凌別人,但同時,中國人是有原則、有骨氣的。對於蓄意的中傷,我們一定會作出有力回擊,堅決捍衛國家的榮譽和民族尊嚴。對於無端的抹黑,我們一定會擺明事實真相,堅決維護公平正義和人類良知。」

王毅的這兩次回答,對中國是否還堅持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看起來有點含糊其辭,但他不明確表態,即可把它理解為中國不再堅持韜光養晦。相對王毅的含蓄,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在今年3月參加中國兩會接受記者採訪時直截了當宣稱,中國不能夠像過去那樣一味的韜光養晦了。

官方學者討論這一問題更早。2012年,就有人建議放棄韜光養晦。時至今日,雖然仍有一些學者主張,韜光養晦依然不能放棄,但更多學者呼籲,中國外交的定位應該從韜光養晦過渡到更多的有所作為和奮發有為。比如清華大學國關學院院長閻學通曾表示:「從韜光養晦變成奮發有為,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質的變化。過去之所以要韜光養晦,是因為我弱你強,我們向國際社會示弱,顯示我們對所有事情不介入。而如今的奮發有為則是要向周邊國家顯示我們的關係是『我強你弱』,這是根本性質上的變化。」

多數學者之所以建議放棄韜光養晦,原因很簡單,中國的實力看起來比10年前強大,就像盧沙野所說,「你現在成為一頭大象了,不可能再躲在樹後面。」此外,中國面臨美國和西方的打壓與圍堵,即使想韜光養晦,也不可能。

可以說,無論從客觀情形還是習近平的主觀目的看,中國韜光養晦的時代已經過去,他事實上放棄了鄧、江、胡三代實行的「韜光養晦」外交。但假如人們把韜光養晦理解成一種外交的理念和原則,或許習近平在中國不利的戰略環境下,可能在某個階段會按照該原則來處理外交實務,然而,從他一再強調外交要發揚鬥爭精神看,實際上很難做到這點。

※作者為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全文轉自上報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