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再不懸崖勒馬 經濟真的就崩了

張杰
2021-08-18
image
圖為中國地攤經濟。圖片來源:(GOH CHAI HIN/AFP via Getty Images)

六四大屠殺後,鄧小平南巡開始了市場經濟改革。因為他知道只要經濟發展,老百姓生活不斷改善,共產黨就可以長久執政下去。民以食為天,並非只在中國,就是美國在獨立前也是這個心態。獨立宣言說: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來恢復自身的權益。但今天隨着習近平政權的胡作非為和對經濟的任性折騰,中國經濟正在快速走向衰落。由於習近平採取強制封城措施,中國的確很快控制了疫情,但隨着疫苗的廣泛接種,中國應該迅速調整防疫策略,從封城清零轉變為與病毒共存,加快經濟的發展。目前西方國家的群體免疫策略正在走向成功,經濟復甦強勁。如果中國在這一輪競爭中落後,想再趕上來就難了。中國人口多,底子薄,本來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在鼻子裡插蔥充大象,硬說自己是發達國家,並且狂妄到不知自己幾斤幾兩,災難不發生才怪。中國經濟一旦出問題,就是大問題。鄧小平看得懂,但習近平沒文化看不懂。中國經濟怎麼啦?

第一,有效需要嚴重不足

8月12日,經濟學家向松祚在上海2021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青年經濟學家峰會發表主題演講。向松祚認為,如果看這幾年的財政赤字,債務的增長,宏觀槓桿的增長,M2的增長,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長,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經濟的問題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財政政策不夠寬鬆,不夠積極,貨幣政策不夠寬鬆。

有效需求不足,就是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中國現階段投資需求不足的程度相當嚴重,可以講製造業投資基本上沒有增長,1-5月份只有0.6%,整個上半年增速不到1%,基礎設施的投資長遠以前都是兩位數,現在已經不到3%。中國消費增速也是歷史新低,這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最新公布的7月金融數據中,主要反映居民按揭房貸變化的住戶中長期貸款,7月僅增加3974億元人民幣,創去年2月以來最少月度增量,連續第3個月同比下滑。

向松祚指出,消費需求取決於未來收入預期,中國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不足,原因在於他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非常悲觀,未來收入的預期取決於就業的前景,取決於經濟增長的長期前景。

今天中國經濟的投資主體已經不再是政府,不再是國有企業,而是民營企業。今天製造業的投資,民營企業貢獻了超過85%。中國投資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民營企業沒有信心,對未來的預期沒有那麼樂觀,沒有那麼積極,甚至是焦慮、悲觀和擔心。

第二,疫情控制模式正在毀滅經濟

自南京在7月下旬首次發現德爾塔變異毒株的本土病例以來,中國至少17個省份爆發了新一波感染。截止中國時間8月12日24時,新增確診病例99例,全國現有確診病例1884例。 

雖然與全球其他地方相比,中國的新增病例相對較少。但當局仍然下令對數百萬人進行強制新冠檢測,並實行全方位的外出旅行限制和封鎖。

中國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上月呼籲中國應考慮「與病毒共存」後,遭到網絡暴力的攻擊。中國前衛生部長高強上周通過中國官媒《人民日報》發聲,稱中國不應該放棄嚴格的控制,他認為人類和病毒應該是「有你無我、你死我活」的關係,並表示要避免犯下美英寬鬆防疫戰略的錯誤。

封城清零防疫模式幫助中國在去年大流行期間率先實現了病例清零和經濟增長恢復,但隨着疫苗的廣泛接種和病毒致死率明顯下降,外界越來越擔心,與其他國家考慮的長期與「與病毒共存」相比,中國的零容忍戰略將帶來更大的經濟成本。

近日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渣打銀行和花旗銀行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做出預警,甚至下調增速預期,主要原因是嚴格的疫情控制措施正在損害製造業和消費支出。

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在本周早些時候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將中國第三季度的增長預期從4.3%下調至2%;2021年全年的GDP增長從9.1%下調至8.9%。高盛將中國第三季的增長預期從5.8%下調至2.3%,將全年增長預期從8.6%下調至8.3%。分析師在報告中表示,已經看到中國全國匯總數據表現疲軟。

凱投宏觀的首席經濟學家謝爾林本周在一篇分析報告中指出,中國仍然是將病毒完全排除在境外,但如果疫苗被證實無法阻止德爾塔的傳播,那麼北京將很難實現清零的目標,長期的經濟損失是慘重的。

第三,民營經濟集體躺平

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一旦民營企業家失去信心,中國經濟必然遭遇大的挫折,甚至一蹶不振。但習近平當權似乎對此毫不在意,仍然對民營企業施以重拳。

8月9日,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中國的反壟斷監管部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將在幾個星期後對中國的外賣平台美團處以大約10億美元的罰款,原因是,美團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二選一」的壟斷做法,迫使商家必須要選邊站,損害商家和競爭對手的利益。

經濟觀察人士稱,當局這種一方面只針對民企,另一方面卻放任國企壟斷的做法,非但不能保障商家的良性競爭,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反而會抑制民企的創新和發展,從而有可能殃及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

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將對美團的反壟斷罰款,將是中共當局今年對民營企業開出的第二大罰款單。去年12月,市場監管總局在對「阿里巴巴境內零售平台服務市場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處以其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4%的罰款,計182.28億元」(約合28億美元)。

經濟學家鞏勝利說,壟斷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但是,中國目前的「國有資本的權力經濟」,使中國的反壟斷法走了一條全球市場經濟國家沒有走過的路。他舉例說,中國移動占全國市場份額70%以上,包括工商、人行等在內的5大國有銀行所占市場份額超過80%以上。但是中國當局卻對這些國有企業的壟斷放任不管。市場經濟,就應該是法治經濟,公平經濟,自由經濟。但是當局從「源頭的國策上」就把經濟劃分為「你壟斷行,我壟斷不行,他壟斷也不行」。

8月2日公布的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榜單顯示,中國國有企業在前10名占三席,分別是第二(國家電網)、第四(中石油)和第五位(中石化)。中國大陸(含香港)共135家企業上榜,數量連續第二年位居各國之首。

鞏勝利說,這個名單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國有企業壟斷地位牢不可破,不僅越來越稱霸全國,更在全球範圍內占據顯著和重要地位。相比之下,中國的民營企業在「日落西山」,未來更會是「國進民退」,「國企強、民企弱」。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謝田教授認為,中共當局以反壟斷的藉口,有針對性地打擊一些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割韭菜,另一方面是要想方設法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監管和掌控,讓民營企業牢牢地置於中共的監管和領導之下。儘管民營企業的發展受到影響勢必會對中國整體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但是中共在乎的不是經濟發展,而是牢牢控制其政權。

前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認為,政府以反壟斷法懲罰阿里巴巴,美團,開出天價罰款,讓其他民營企業不寒而慄,但是對民企產生深遠和重大影響的是最近發生的孫大午事件。

7月28日,河北省高碑店法院以所謂聚眾衝擊國家機關罪、妨害公務罪、尋釁滋事罪等八項罪名,判處民營企業家孫大午18年徒刑,並處罰金311萬元人民幣。

趙曉認為,孫大午上萬員工的企業被充公,全家被「滿門入監」,是當局希望通過此舉釋出殺雞儆猴的寒蟬效應。孫大午的這個案子,比美團、阿里巴巴要嚴重得多,將使中國民營企業家集體「躺平」,到頭來會殃及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和增長。

中國經濟在胡溫時代的晚期就已經進入停滯期,急需政治體制改革為不完善的市場經濟增加活力,但習近平時代不僅不改革,相反逆潮流而行,給中國經濟雪上加霜。隨着民營經濟的衰落,中國將無法避免地走向閉關鎖國,朝鮮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

(全文轉自北京之春)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