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普通人是最後感受到的

倪刃
2024-12-02
image
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Lucas Schifres/Getty Images)

在很多人眼中,經濟危機是一個大眾化的事件,比如股市暴跌、房價暴跌、物價上漲、失業、物資短缺等等。

不過事實上,上述這些情況,都是經濟危機的末端表象而已,真正的問題早已悄然發生。只不過,作為普通人信息渠道受到阻塞,並不能知道真實的情況。

在透明度不夠的經濟模式下,這種情況會更加嚴重。普通人甚至有可能已經在發生經濟危機卻渾然不覺,直到生活無以為繼。

那麼經濟危機究竟是怎樣在早期醞釀的呢?

首先要理解經濟危機的成因。從表面上來看,經濟危機是因為房價等資產價格縮水暴跌,或者銀行流動性出現風險,但是從最根本上來說,經濟危機的成因是貧富差距過大、經濟結構扭曲和脆弱。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一個國家出現貧富差距太大和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時,經濟危機就已經在路上了,或者在局部發生了。

那麼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普通人沒有看到經濟危機的現象呢?

是因為政府的干預。政府手中有很多牌可以打,從貨幣政策到財政政策,都可以很大程度上延緩經濟危機的進程,減弱它的損害,並且利用這個時間差,去挽救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

所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本身並不促進經濟增長,它們只是一種延緩問題發生的「阻滯劑」。經濟問題最終還是要靠發展去解決,要靠生產力的提升和經濟循環的健康程度去解決。

中央集權國家相比小政府國家,會有更多的手段去進行這種阻滯,甚至包括直接的行政權力干預,去指揮企業做一些事情。儘管這看起來很違背經濟規律,但確實可以起到阻滯的作用。

問題在於,這種強力的外部阻滯,卻無法停止經濟規律本身的運作。因為人不可勝天,經濟規律自己不會消失,它還在人力的壓制下悄悄運轉。

好的情況下,在干預過程中經濟結構完成修復,重回健康循環。

壞的情況下,總有那麼一個臨界點,是外力無論如何都無法繼續干預下去了的,那就是普通人所能看到的經濟危機現象,正式發生了。

普通人看不到經濟危機,除了政府的干預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信息的不足。

因為經濟危機的前兆往往是隱藏在深層次的數據之中,而非作為一種宏觀現象出現。比如說銀行的一些內部數據明顯出現了問題,或者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數據方面的重大隱患,還有就是股市存在巨大的泡沫,等等。

這些數據一般人接觸不到,或者接觸到了也不知道意味着什麼,只有非常懂經濟的專家才能理解。

但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專家們即便知道了,也不會說出來。因為專家往往要受到權力的干擾,也要考慮輿論影響,他們可能至少說出來真相的三分之一。

或者,在一些情況下,經濟學家、專家們的想法也會過度樂觀,他們本身就被周圍的環境和氣氛所影響了。

在美國電影《大空頭》當中,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這場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於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並最終在2008年9月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是一場典型的有預兆經濟危機。從2001年開始美國的房價就一直處於穩定的上升期。於是投資銀行們普遍過度樂觀,認為給信用不好的人放貸也不會有很大的風險——即便違約,只要把房子收回來再賣掉就可以了。

在巨大利潤的刺激下,投行聯合銀行和信貸機構發放了更多的「次級債」,為信用不好的人提供貸款。

對於發放貸款的銀行和信貸機構來說,因為金融衍生品(抵押貸款債券)的存在,它們認為貸款風險已經轉移給了投資銀行們,所以也有恃無恐。

《大空頭》的主人公,就是那個發現了危機根源的人。因為他去查閱了所有的貸款人的原始資料。

他發現,其中居然有高達50%的借款人沒有任何資料,也就是說只有不到50%的人提供了財產證明、收入證明、徵信等資料。

再加上後續的一系列調查,於是調查此事的投資人們果斷做出決定,做空次貸債券!

儘管次貸危機的表象是華爾街投行的貪婪,但背後的根源遠不止此。那種在經濟增長時期、信用擴張時期泛濫的自信,才是經濟危機的心理基礎。

另外,美國經濟本身的結構性問題,表現在了房價下跌上面,成為次貸危機的導火索。

因為,如果沒有房價下跌這件事,次貸的遊戲仍然可以玩下去。金融危機後一些金融從業者接受採訪聲稱,沒有人認為美國房價會整體下跌,所以才願意押注次貸沒有風險。

但經濟規律就是這樣無情,當危機已經在悄悄蔓延時,樂觀的情緒卻依然充斥在很多人的心中。正是那種傲慢,摧毀了高風險的投資鏈條。

恆大的故事則是另一種隱藏的風險:在行政權力監管缺位甚至助長之下,集體樂觀情緒讓人們忘記了危機的前兆。

恆大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就是兩點:

1、一路綠燈的貸款審批,讓恆大可以無限度地獲取融資。早在2011年左右,就有國外評級機構警告恆大的財務狀況有問題,需要謹慎對待,但沒有人管這些,甚至認為這是「境外勢力唱空」。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恆大依然源源不斷地獲取巨額貸款。監管部門無視金融紀律,大開綠燈。

2、房地產的過度繁榮、對經濟增長不會減緩的過度樂觀,導致了相關投資者的大意。作為貸款方,堅信房價只會漲不會跌,所以願意承擔高風險去獲利;作為普通人投資者,堅信恆大的極度繁榮可以長久,於是去投資恆大的理財產品。 

在恆大最風光的那幾年,有誰能想到風險已經在其中蔓延?

在房地產「漲價去庫存」的熱潮下,大家搶購房子還來不及,誰又能去擔憂房價會跌呢?

但是回顧歷史就會發現,從2010年左右,對房地產泡沫的警告聲就不絕於耳,對全社會的過度槓桿化就存在很多逆耳的聲音。

作為專家,他們可能掌握着更多的真實資料,比如住房空置率等等,但依然堅稱「城鎮化尚未完成」,「剛需和改善性需求還很強」等等,繼續推高房價。

警告的鐘聲,早就在不斷地敲響,人們卻充耳不聞。

作為普通人,當然是最後才知道的:當他們看到房價真的跌了,而且是大跌,才甘願承認房價下行期來了;當他們失業、降薪,當開店的人沒有客人光顧,他們才意識到「消費降級」這個話題原來跟自己也有關。

普通人後知後覺,實屬正常。然而作為知道真相的精英階層,為何沒有去及時冷卻狂熱和修補那些隱患呢?

其實經濟下行本身並不可怕,它只是資產泡沫出清和去槓桿化的正常周期而已。

可怕的是在經濟下行期,依然沒有真正強力的改革措施,從根源上重塑信心、讓經濟的肌體走向健康。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黑噪音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假的,假的,全是假的

敏敏郡主  2025-01-06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