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源戰爭開打──西方與中國的科技較量

宋國誠
2023-07-14
image
芯片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今日以及未來大國競爭的領域中,工業原物料與戰略性物資已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籌碼。這場戰爭早已默默開打,只是未來的戰況將愈來愈激烈。

美國首先發動這場劍指中國的戰爭,以晶片為「智慧炮彈」,展開對中國從「鎖喉-缺氧-窒息」的絕命戰略;對中國而言,在幾近招架無力之下,也開始採取「資源斷供」與「反鎖喉」的報復戰略,相繼從晶片製造的必要原料(鎵、鍺、稀土以及可能的其他原料)施行出口管制。顯然,一種政治操作下製造上游戰略資源的「稀缺性」,已成為中國對抗西方科技戰爭的最後武器。換言之,資源的武器化,將把21世紀的全球政治推向「資源戰爭」的時代。在這場以「地球的最後家當」為武器的戰場上,最終將鹿死誰手?抑或,21世紀的人類將處於資源爭奪的不安與焦慮之中?

世界歷史一再證明,誰掌握了對關鍵資源的開採、占有、利用、管理以及爭奪的能力,誰就掌握全球政治的權力核心。所謂「地緣政治學」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資源政治學」。正如20世紀70年代以來,誰掌握了石油就掌握了權力,21世紀的今日與未來,晶片(半導體工業體系與數位運算能力),誰就主導未來世界的趨勢。

當今以及未來,世界不是扁平而是立體。舉凡海洋、陸地、航道、極地、石油、天然氣、稀缺礦產、半導體、AI智能、網路科技、腦神經打擊(brain neurostrike)等等地球資源與人工智能,都將捲入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之中。成功或失敗取決於這場資源戰役的結局,無一國可以倖免!

自2022年10月以來,美國發動了第一波對中共的科技攻擊,在晶片技術、設備、人才等方面,對中共實施出口禁令,開啟了一場「政府干預」的經濟戰爭。隨後,美國更是一波接一波,對中共的科技鎖喉進行補網、抓漏、強化與聯合作戰的圍堵策略,組成了美、日、韓、荷「四國晶片圍中統一戰線」。終極而言,美國就是要以消滅中國的晶片產業來消滅中共政權。一如過去我曾說過的,美國對中共採取的是「科技慢死」戰略,如今,戰況愈演愈烈,美國已準備從「鎖喉」進展到「勒斃」!

中國亦不甘示弱,也將採取截根斷源、釜底抽薪的戰略,起身反抗西方。然而,在中國本以屈居下風的情勢,可否後來居上?情況並不樂觀。

美國對中國科技鎖喉的波段性加碼

1,2022年12月,美國將36家中國企業列入貿易黑名單,中國幾個晶片大廠:中芯國際、長江存儲、長鑫存儲、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幾乎無一倖免。顯然,美國採取「先封死」中國大廠的策略,然後再從上游至下游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自行滅頂。

2,今年5月23日,日本宣布對23種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措施,主要是針對中國。這項措施比美國還嚴格,涵蓋了浸潤式微影(Immersion Lithography)器材用以及較基礎的45奈米製程。顯然,日本是採取「掘土挖苗」的策略,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寸草不生。

3,荷蘭政府於6月30日宣布,對部分先進半導體製造設備實施出口限制的規定,預定於9月1日生效。這項新禁令,主要是限制艾司摩爾(ASML,全球最大晶片微影設備廠商)生產的「深紫外光(DUV)光刻機」對中國出口。先前,荷蘭已經宣布對中國禁止出口用來生產7奈米以下晶片的「極紫外光(EUV)光刻機」,現在更擴大和加碼,連生產45奈米以下晶片的DUV也限制出口。顯然,荷蘭採取了呼應美國的齊一步調,以「一網打盡」的策略,進一步勒緊中國科技發展的咽喉。

4,今年7月4日,美國準備限制中國公司獲取美國的雲端服務,將要求包括亞馬遜及微軟公司在內的美國雲端服務提供,在獲得政府出口許可之後才能向中國公司提供使用尖端人工智慧晶片的雲計算服務。換言之,美國採取的是「抓漏」策略,試圖填補所有的圍堵漏洞,在「雲科技」(cloud technology)上加碼封鎖。

中共開始展開報復

針對以上,中共現在開始採取「報復措施」。中國「網信辦」於5月21日宣布,美國「美光科技」的產品存在「較嚴重」的網路安全問題,要求中國國內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顯然,這一停止採取措施,必將徹底激怒美國。

隨後,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7月3日宣布,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從8月1日起對鎵、鍺相關物項出口進行管制,其中包括「鎵家族」相關物質:金屬鎵、砷化鎵、氮化鎵、氧化鎵…等八類,「鍺家族」相關物質:金屬鍺、磷鍺鋅……等六類。鎵、鍺這兩種金屬原料是製造電腦晶片、太陽能發電板的關鍵原材料。顯然,中共自信擁有鎵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鍺的占有率達80%以上,所以採取「你(西方)要脫鈎、我(中國)就斷供」的反制策略,目的就是以牙還牙!

中國第一波資源報復:弄巧成拙的稀土戰爭

實際上,這次禁止鎵與鍺的出口,並不是中國報復西方的第一次。2010年10月,中國基於與日本的領土糾紛,為了迫使日本在釣魚台撞船事件做出讓步,並宣示中國對釣魚台主權的主張,曾經一度限制並局部中斷對日本的稀土礦產的輸出。

由於稀土是一種蘊藏稀少、分布稀散的自然資源,廣泛運用於永磁馬達、磁致伸縮、磁光儲存、超導、雷射……以及電子電機、超硬合金、核能、航太科技等領域。中國擁有全球儲量1/3以上,而且是全球出口量最大的國家。禁止對日稀土出口政策一出,引起西方國家的一陣恐慌,中國更是舉國歡騰,高調宣揚中國可以動用稀土礦石為殺手鐧,以中國的「稀土優勢」反向掐死西方經濟的動脈。殊不知,在西方國家開始自行開採並分散風險之後,稀土礦石出現價格大漲之後的大跌,造成中國稀土市場全面崩潰,在弄巧成拙之後,中國對日本的復仇之戰宣告失敗。

禁止鎵鍺出口:傷人八百,自損一千

這一次,中國捲土重來,再度禁止鎵、鍺原料的出口,但其結果可能是報復不成、自食惡果:

1,就在G7廣島峰會提出「反對中國經濟脅迫」的宣言之後,話語剛落,中共就立即對號入座。這就更加強化西方國家對中國「去風險」的認知與急迫性,乃至進一步向「去紅鏈」、「去市場」、「去依賴」等等「去中國化」的方向推進。例如歐洲國家開始建立生產自主、自給自足的生產系統,建立「國家戰略儲備」,法國財政暨經濟部長勒麥爾(Bruno Le Maire)表示,他將要求歐盟把這兩種金屬納入關鍵物資清單,實現自給自足。

2,中國禁止半導體金屬原料的出口,將加速在中國進行採購的外國公司撤出中國,並且加速這一金屬礦石產業鏈的外移。這些產業數量雖然不多,但中國又再度面臨訂單流失的困境,引發外資撤離中國的連鎖效應。

3,鎵與鍺並不是稀缺性原料,中國對這兩種資源既非獨占,也非不可取代。實際上,鎵的重要來源在世界各地都有,它是生產鋁等其他金屬時的天然副產品,也可以在金屬回收中進行提煉。換言之,中國的資源禁令在外交上聲勢浩大,但實際效果微乎其微。

4,從市場經濟學角度來說,一旦中國限制出口,就會造成兩種礦石原料價格的上漲,企業就會基於市場暴利進行開發和生產。在獲得了差價利潤之後,兩種礦石的市場價格就會走向「平價化」,反過來對中國市場產生競爭優勢。果然,國際鎵價一周以來跳漲27%,鍺價上漲 1.9%。依據Fastmarkets的資料顯示,鎵價於7月7 日當天每公斤已漲至32 美元,顯示買家試圖在管制生效前填補庫存,也預示相關企業將對資源的開發蜂擁而至。

俄羅斯立即背後捅刀!

果然,就在中國宣布禁止鎵、鍺出口之後才短短兩天,宣稱與中國「合作無上限」的俄羅斯,立刻宣布增產以填補市場缺口。「俄羅斯技術國家集團」(Rostec) 每年可以生產多達20公噸的鍺,約占中國出口量1/4,除了國內微量的需求之外,幾乎全部出口,短期之內足以彌補中國帶來的市場短缺,乃至如果加緊生產,或許可以取代中國的國際市場地位。換言之,所謂中俄關係「只有加油站,沒有休息站」的說法,根本是自欺欺人之說,不堪一擊。

中國自我矛盾的資源報復

儘管中國稀土戰爭的慘敗殷鑑不遠,但中國並沒有因此退縮,反而加碼推進。中國前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在《中國日報》的專訪中宣稱:「這一舉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重拳出擊,這只是反制的開始;如果對中共高科技限制繼續升級,反制措施也會進一步升級」。但一方面反擊西方的「去風險」,一方面又要打資源戰爭,這是中國國家利益估算上的自我矛盾。

就在不久前於天津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中國總理李強對於西方國家為擺脫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而提出的「去風險」(de-risking)政策,提出強烈批評。李強宣稱西方提出「降依賴、去風險」是一個「炒作的偽命題」,因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已經使世界經濟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李強宣稱,中國堅決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但中國禁止鎵、鍺出口,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相反表現。中國以資源作為外交報復正是一種經貿的政治化、資源的武器化,是李強自掌嘴巴,是中國外交目標與科技報復之間的自相矛盾。

資源戰爭:冤冤相報何時了

這場起源於美中科技對抗的資源戰爭,已進入「報復/反報復/再報復」的型態,陷入冤冤相報和不可自拔的困境之中。這種大國競逐的邏輯與悲劇,本質上是一種國家對市場的強制性干預,其結果將使地球資源更加稀缺和匱乏,使人類陷入資源短缺的生存壓力之中。當今世界急切需要一種「未來學的倫理框架」,以約束因為資源爭奪與對抗所帶來的人類危機。然而,國際政治向來以權力和利益為槓桿,這種「未來倫理」的期望有如空谷足音,似乎只能飄蕩在杳無人煙的曠野之中……。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政治與文化評論家。全文轉自上報)

猜你喜歡

布林肯到訪 北京提防

法廣  2024-04-24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