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錢線:我們回不去了–2023年一季度經濟數據解析

自由亞洲電台
2023-04-27
image
中國經濟面臨下行的壓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最近這幾個月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重壓之下全國風起雲湧的民眾抗爭,緊接着中共政權以誰都沒有想到的,自暴自棄式的魯莽,在未作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於呼吸道疾病高發的冬季突然完全放開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許多中國人的生命在2023年新年的前後幾周集體畫上了休止符,這其中就包括主持人子朝的至親。

現在看來,這漫長的三年如同一場噩夢,似乎從未發生過。中國的城市又恢復了往日的繁華忙碌,憋壞了的人們開始走出家門甚至國門,去感受這遲來的春天。2023年一季度的數據也十分「配合」地亮眼,達到4.5%,大大超出各方預期。考慮到去年後面幾個季度正式全國經濟活動近乎停滯的魔怔防疫時期,達到GDP增長5%的目標似乎並沒有太大壓力。難怪各懷心事的各路專家們已經開始展望「報復性增長」的美好未來來。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恐怕沒那麼簡單。很多人其實已經發現,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放水放了個寂寞

 如果從賬面上看,今年中國依然延續去年積極貨幣政策的態勢。實際上最近一年來能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的,除了失信人口和法拍房的數量,就只有廣義貨幣投放量了。2023年一季度,中國廣義貨幣M2增速連續保持雙位數以上的高位,說是新一輪大放水毫不為過。

放出來這麼多水,自然會表現為社會融資總額的大幅增加。2023年2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9.9%,3月份更是出現了超15%的強勁增長。按照官方專家的說法,這說明企業投融資需求和居民消費、購房需求均出現改善跡象,中國經濟回升勢頭明顯。看起來經過2022年魔怔防疫的大折騰,咱們的天降偉人終於下決心要搞經濟了,而且效果立竿見影——社會融資數據是各項經濟數據的先導,社融上去不就說明經濟開始好起來了嗎?

可是這數據卻十分奇怪。解封後,按理說大家都有種「終於活過來」的解脫,企業部門尤其是民營企業如果要恢復正常,最先做的一般是先想辦法解決流動資金,買原料、維修設備、召回之前閒在家的工人等等,那按道理說短期貸款、票據融資這類解決燃眉之急的項目應該爆發一波。再考慮中國人之前被關了那麼久,現在又放了這麼多的水,又有一大堆企業急着買這買那,那麼CPI數據也應該要起了一點。但現實首先是CPI數據依然沒有一點抬頭的跡象——中國倒是根本不怕困擾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疫情後通脹」,這算是某種制度優勢嗎?

 這時候我們就要再看一下分項數據了,咦,怎麼新增貸款的絕大多數都是中長期貸款啊?這好像有點不太符合經濟規律和眼下中國的實際情況嘛。中長期貸款對個人來說主要就是買房,當下忙於了解移民資訊的中國中產不敢買房,一會兒念叨「孔乙己」一會兒又要吊死資本家的年輕屌絲們更是跟買房毫無關係,這部分新增顯然不像是居民部門貢獻的。而對於企業來說,則主要是用於添置固定資產、更新設備之類長線投資。好不容易活過來現在又成了「自家人」的民營企業,絕大部分都還在為能正常復產或找回失去的訂單搏鬥,再加上前幾年翻臉如翻書的各種政策鐵拳,說他們一下子都信心十足地要擴大規模大干快上,恐怕也不像是正常人所為。那麼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這些新增的貸款大部分都放給了不缺錢的國企央企,甚或是已經糊塗爛賬一堆的地方融資平台。這比起去年票據融資一枝獨秀,大量放出來的水待在金融體系里空轉的局面是要好一些。但國企央企都是對上負責制,在現在的狀況下只能去做一些不以賺錢為目的的低效投資。

比這更可怕的是地方融資平台這個大坑,裡面混着各種莫名其妙爛尾掉的樓堂館所、使用率極低的豪華基建,甚至還有這三年地方財政為魔怔防疫買單墊的錢。現在放進去的水,基本上都被他們用於出清債務填坑,不要指望真的能拿去刺激經濟,這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資產負債表危機」。

實際上我們可以從數據中看到,在瘋狂放水的同時,投資的增速居然只有5%,而民間投資則僅有0.6%的可憐增幅,接近萎縮。顯然,這輪放水是國有資本對民間資本的擠出。也同樣印證了全社會對投資前景的悲觀態度。

徹底黃掉的消費

放了這麼多水,CPI卻一路向下,已經引發國內外投資者對於中國是否已經進入通縮的疑慮。但統計局公布的消費數據卻不支持這種說法,一季度消費增長8.3%,遠遠跑贏GDP。這不僅跟不斷下探已經接近負數的CPI矛盾,也與很多人的切身感受衝突。

實際上從數據看,除了可以理解的餐飲業18%的增幅算是「報復性反彈」以外,其他主要增長的點全都集中在一些奇怪的部門,而且跟人們的切身體驗往往有所衝突。首先是中西藥品消費的大幅增加——考慮到年初慘烈的全民快速免疫,這倒是可以理解的。然後消費增加迅速的幾戶都是一些「奢侈性」的板塊,比如金銀珠寶、煙酒、汽車等。這彰顯的是後疫情時代,高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恢復速度遠快於低收入群體。而以生活基礎物資作為主要權重項目的CPI指數的增長乏力,卻透露出很大部分人被三年魔怔防疫掏空積蓄、毀掉事業之後的窘態。在官方數字里都幾戶零增長的可支配收入,和百般修飾卻依然「亮眼」的失業率,都在佐證這一事實。

新冠大流行在各國都造成了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這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而中國經歷了各主要國家裡時間最長、管制最嚴酷的封控,再配合天降偉人各種親自部署親自指揮的奇葩鐵拳,可以說中低收入人群、年輕人在經濟上遭受的打擊是全世界最殘酷的。主要發達國際在後疫情時代做的最多的就是提振消費,為此普遍採用了給全民按人頭髮錢這一方法,對低收入人群和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還會採取重點扶持態度。在信奉自由市場的理想主義者看來,這一操作除了「稀釋財富」「劫富濟貧」以外並無意義。但現實世界畢竟要比理論複雜得多,在出現暫時性的普遍衝擊之時,用普遍發錢來幫助那些最弱勢的群體維持基本消費能力,其對大眾對心理安慰作用實際上比冷冰冰的統計數字來得更加重要。而中國政府突然「古典自由」附身,打死不發錢,則完全造成了相反的暗示:你失業欠債,哪怕流落街頭餓死,天降偉人也是不會來管你的。中國人民是否對此完全認命忍受我不發表意見,但這種狀況無疑會加劇人們對未來的恐懼,讓大家即使有錢也優先選擇存銀行或清償債務,讓已經疲軟無力的消費進一步萎靡。

難以遮掩的外貿崩盤

3月份,出口數據出現強勢反彈,導致一季度出口增長8.4%,居然成了三駕馬車裡最強勢的一項。但從PPI數據里透露出來的訂單下降問題來看,這種增長很可能只是疫情封控結束後外貿企業趕着完成之前訂單的暫時反彈。剛剛過去的春季廣交會因為全面開放境內商戶和普通市民參加,被生生擠成了娛樂性的市民大集,雖然號稱史上最大規模,參展的外商卻寥寥無幾。事實上,我們先不要說「脫鈎」「供應鏈轉移」這種看起來還很遠很宏大的事情。但就目前來看,因為主要發達國家當前經濟表現都比較疲軟,包括我在內的大量普通居民都開始審慎消費以應對未來可能的風險。這種狀況下指望外國人的錢包為天降偉人瞎折騰之後的一地雞毛填坑買單,那真的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財政自己撐不住了

與統計局苦心編織出的「強勁復甦」「一片大好」相反,財政部作為真正管錢的人,拿出的數據卻是一個大寫的「愁」。在一季度GDP增速和去年差不多的情況下,今年的稅收收入居然負增長了1.4%,跟去年超過GDP增速的正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看起來着實有點詭異。這是中國政府讓利於民,給企業和居民減稅讓利的成果嗎?但實際上去年的中小微企業稅收緩繳幾乎就是中國政府唯一的「讓利」舉措了,而這部分在今年一季度還陸陸續續被催繳了回來。

我們再分項來看。2023年一季度,中國國內增值稅同比增長3.6%,比去年大幅縮水。而國內消費稅——注意中國的消費稅稅基很窄,基本只對我們前面提到的,一季度銷量大幅增加的那些高端商品徵收——看起來也不是很景氣的樣子。進口增值稅、消費稅、關稅也萎靡不振,足以彰顯內需不旺的局面。至於暴跌三分之一的印花稅就不多講了,即使經濟還算好的時候我們大A也從來在3000點徘徊不前,更何況現在呢?

再看看各項非稅收入,作為地方政府命脈的土地出讓金收入下降27%,足見房地產市場的慘烈。而只有「其他非稅收入」一項出現了一騎絕塵式的增長,注意這一項的主要內容其實就是各種罰款——這就不難理解最近類似於「黑龍江罰農民燒秸稈罰出一個多億」的奇葩新聞了。

至於財政支出,咱就不多講了,教育、醫療以及各種公共服務都是能砍則砍,只留下要擔負天降偉人宏大願景的國防開支一枝獨秀大幅增長,這真的讓人有點方啊…但即使是在能自己印錢的國家層面,債務利息支出依然逆勢上揚,政府帶頭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恐怕也不是什麼好事情。

地平線上的通縮時代

 雖然最近從統計局到央行,提供中國經濟指標的各個部門都在極力否認中國陷入通縮。但各項慘澹或自相矛盾的數據無不在提示人們這個現實。之前不論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於中國來說都屬於是外部衝擊。曾經作為高度依賴外貿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自己本身是不存在那麼突出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的。14億人不斷增長的需求,也是所謂「中國增長奇蹟」的根本,本身沒有什麼神奇可言。但在中國即將邁入發達國家門檻的這十年關鍵時期,天降偉人和他的擁躉們把幸運當能力,不去認真解決讓中國人「富起來」的根本問題,反而以大撒幣、大基建、國進民退等諸多手段讓中國普通人的收入和財富相對瘋狂擴張的國家財力出現不斷縮水。直到讓被過度自信引發的魔怔防疫作為最後一根稻草,徹底壓垮了中國人消費投資的能力與信心。終於,中國要第一次直面完全內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了。加速師踩着拆了剎車的破車已經開過了山頂,開始一路向下俯衝。終點是哪裡?我們都不知道,如果不能跳車,只能請你扶穩坐好了。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