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造不出、境外買不到」 美對中晶片戰略解析

烏凌翔
2022-10-22
image
芯片。(示意圖/Pixabay圖庫)

從本月7日,美國商務部所屬的產業與安全局(BIS,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發布針對中國(主要是半導體產業)的最新制裁命令,至今已接近2周,受到衝擊的全球半導體產業各家公司,在確認制裁細節與調整應對措施之餘,更重要的是預判美、中關係的未來走向,進而為自己尋求一條趨吉避凶之路。 

從制裁命令繁瑣的文字中(那些都只是戰術作為)是無法推敲出美、中對峙的深層脈絡,我們還必須拆解美國壓制中國的大戰略,確認美國的國家意圖為何?從上而下辨識清楚之後,才能夠明白美國為何總是掐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脖子?甚至可以推測出美國下一步是否、何時、何處還將再劍利揮。 

直言之,建立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美國,眼見中國在這個世紀的快速崛起,倍感威脅,去年中國的GDP總量為17.7兆美元,是美國23兆的77%!而中國加入WTO的2001年才僅是美國的12.6%。為了維持自己冷戰後國際首強的支配國(Dominant Nation)地位,美國當然要無所不用其極的壓制被視為挑戰者的中國。 

是的,這是一場大國權力轉移(Power Transition)之爭。如果中國成功「完成」民族偉大復興,支配國的寶座就換人坐了;若是美國「證明」東升西降只是一時的夢想,中國也只能被迫低頭臣服。判定的標準在於兩強的綜合國力差距,而裁判呢?正是美、中兩強自己,即他們之間的相互感知(Perception)。當美國不再感到威脅(譬如上世紀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讓美國安全感爆表到有如孤獨求敗);或是當中國已無挑戰之志(如同上世紀末的日不落大英國協),自覺已無力追趕原為殖民地的美國,就算分出勝負了。 

但是,要可能多久呢? 

本月12號美國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提及拜登政府評估美國現在正處於歷史的轉捩點,未來十年的走向,取決於美國與中俄大國之間的競爭勝敗與否,以及應對氣候變遷等跨國威脅的機會。這暗示十年即可見分曉? 

大打一場熱戰也許可以,若是有如目前的「科技冷戰」,很可能不止。二戰在1945年結束,東西對峙的冷戰隨即揭幕,直到1991年12月的耶誕節蘇聯才走進歷史,為時大約45年。 

「十倍速時代」,這回節奏會加快嗎?也許會,但也可能拖更久。無論如何,從這個層次,確認了美、中兩強爭霸的性質,之後,再來觀察美國的種種制裁措施,就豁然開朗了。 

為何挑選半導體產業?因為美國能從上游控制設計IC所必須的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以及製造晶片所必須的各種設備甚至材料,以此號令天下半導體群雄,莫敢不從。世界從上世紀進入資訊時代、網路興起後,缺乏晶片的大國,必然無法發展網路加值產業、資料中心與雲服務、通訊與未來車等等產業,「經濟國力」只能落入中等強國之林;缺乏晶片的大國,也無法發展第五代隱形戰機、無人機、無人水下潛航器、太空衛星等等高精尖武器,「軍武國力」絕不足以支撐躋身首強之列。若是軍、經兩衰,還敢自認大國嗎? 

簡而言之,在壓制(或至少)拖慢中國崛起速度的大戰略下,美國選擇了科技戰做為主戰役,又選擇了半導體做為主戰場,再撰擇了晶片做為主要武器;低一階的戰略目標是迫使中國「國內造不出+境外買不到」晶片。10月7日的制裁命令,只不過是這個次階戰略目標的戰術作為罷了。 

如果有效,下一步就不急著推出,但是中國肯定不會束手就擒,20大之後,人事底定,新的各級領導班子,也會殫精竭慮,思索反制之道,包括重新排兵布陣,乃至開闢新戰場。總之,大國權力之爭,絕不至歹戲拖棚,也不容跳躍閃躲,一旦開鑼,只能拼至勝負底定才可落幕。 

若是效果不足,或是邊際效用遞減,美國就會再度出招。劍揮何處呢?取決於未來能讓中國「國內造得出+境外買得到」的漏洞何在?半導體的產業專家們,只要細細比對中國在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各個環結,何處顯露出突破之勢,即知是可能再遭重擊之點。 

套句流行的話,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全文轉自上報

 

猜你喜歡

新年飲食寓意

斯玟  2025-01-17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