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究竟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鄧聿文
2023-04-12
image
中國民眾在觀看習近平的書籍展覽(圖片來源:Andrea Verdelli/Getty Images)

美國國會眾議院3月27日通過了《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案》(PRC Is Not A Developing Country Act),理由是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占全球經濟的18.6%,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既然美國被視為發達國家,中國也應如此。中國則批美國「不懷好意,想着法子打擊中國」。

關於中國的發展身份問題,最近幾年成了中國和西方國家口水仗的一個焦點。中國一直死守自己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定位,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則認為中國毫無疑義是發達國家。不能講後者一點道理都沒有,撇開政治動機不論,中國給人的印象確實像個「發達國家」: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比大多數公認的發達國家還豪華和先進,對外援助最近幾年超過美國,花在「一帶一路」項目的錢數不勝數,高端國際會議紛紛移師中國……不是發達國家,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撐,怎麼能做到呢?

當然,爭議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現在已經被政治化了,而不單純取決客觀事實。美國多次指責中國偽裝成發展中國家,早在2020年2月給世界貿易組織WTO下最後通牒,要求後者在90天內取消包括中國在內的一批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資格,指控這些國家濫用WTO的有關規定,在全球貿易中獲得特殊待遇,並特意點了中國的名。眾議院這次通過《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案》,要求美國務院向國際組織施加影響,以確保中國不能在國際上以發展中國家名義享受優惠待遇。如果中國真成了發達國家,無論在WTO還是在雙邊貿易以及其他領域,美國就要按照發達國家的條件要求中國履行義務和責任。這於中國顯然不利。

中國死守發展中國家身份的地緣政治考量

眾議院的法案不大可能影響到WTO和世界銀行等經濟組織和金融機構對中國身份的認定,但如果被拜登簽署,美國就可以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對中國徵收關稅。不過話說回來,美國如今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高關稅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標準。所以該法案更多是一種象徵意義。而中國不願放棄發展中國家的身份,除了可以享受貿易優惠等經濟利益的考量,還有地緣政治的因素,自譽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把自己看成發展中國家的頭,如果晉升發達國家,就不好再代表發展中國家說話,與非洲等國搞在一塊,而中國不代表發展中國家,在和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競爭中,就可能得不到它們的支持,至少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力度會減弱。

但是,拋開各自的算計不論,中國究竟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取決於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標準去衡量。角度和標準不一,得出的結論自然大相徑庭。但話也說過來,角度和標準亦取決於目的是什麼。

美國在向WTO「舉報」中國為發達國家時,用的是世界銀行標準,後者認定一個國家為發達國家有四個指標,即人均收入高、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二十國G20成員、該國出口占全球商品貿易的0.5%,四項指標只要一項符合,即為發達國家。

中國四項指標已占二,多年來,其外貿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也屬G20,因此在美國看來,如果中國不是發達國家,現有的發達國家也多數不合格。可世界銀行對發達國家的這四個認定指標是不嚴謹的,除了人均收入這項,其餘三項基本以經濟總量做參照,尤其把G20成員也算作發達國家難服眾。因為G20是在G7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08年全球發生金融危機後,為應對危機,更好地協調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關係,由美國牽頭,將全球20個比較大的經濟體組建成一個集團,合作共抗危機,總不能將印度也歸為發達國家。

另外,一國經濟總量大,固然代表國力的增長,但大不等於強或發達,這本是基本常識。很多國家大而不強,中國就常這麼警告自己。中國不認可美國提出的標準,多數中國人根本不會把中國看作發達國家,原因在於,中國經濟雖為全球老二,但人均收入還很低,還記得李克強在前幾年的兩會上透露中國尚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話麼?因此,硬要給中國戴上發達國家的帽子,至少中國人是不信的。

美國高看了中國,中國則低估了自己

假如說美國高看了中國,中國人則很可能低估了自己。還是回到何謂發達國家的標準或條件上來。除了世界銀行粗疏的標準(嚴格來說,那算不上標準),並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對發達國家有一個權威的定義和要求。

WTO相關條約將成員國分為三類,發達經濟體、發展中經濟體、轉軌經濟體,但也沒有單獨對發達國家進行識別,對發展中國家雖有識別,可採取的是自我聲明法,該方法的缺陷是,你盡可以聲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否給予你發展中國家待遇則由你的貿易對象即優惠授予國決定,所以WTO雖然認可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美國就一直沒有承認。

儘管沒有一個公認的發達國家的定義和評估方式,但現實中被認為是發達國家的國家,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很少有人會不同意它們不是發達國家,這說明在這些國家身上,隱含着人們都同意的標準或條件,它們構成了發達國家的要件。

比如談到發達國家,首先想到的是人均收入高,世行規定人均GDP達1萬3205美元,是進入發達國家的門檻。跨過這個門檻不一定意味是發達國家,但跨不過顯然不是發達國家。此外,通常使用的還有工業化水準、產業結構、科技水平以及經濟的國際化程度等指標。在人們的認知中,發達國家一般生產力水平較高,產業結構先進,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大於60%,外貿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占據較大份額,以及擁有眾多跨國企業,金融市場高度國際化,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比較健全。

經濟發達、人均收入高當然只是發達國家的一個方面,教育先進、身體健康、生活幸福也是發達國家的應有內涵。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編制了一套人類發展指數(HDI),來衡量一個國家發達與否。它主要按照基於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預期壽命三個指標加總得出一個HDI指標,從0-1不等,超過0.8即定義為發達國家。該指數現在基本被研究機構和學者接受。

人類發展指數看似一個綜合指標,但還是把它作為一個單一的衡量標準為好,如果我提出一個評估發達國家的方式,會把人均GDP、人類發展指數、工業化程度、基礎設施水平、科技水平以及經濟結構及其國際化程度放在一起設置一組權重來比較,看看中國處於什麼等級。

從人均GDP看,去年中國接近1.3萬美元,逼近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標準下限;從人類發展指數看,中國去年為0.768,排名79位,屬於第二檔的「高人類發展指數組」,離進入發達國家的0.8差距還是明顯。在科技方面,根據中國經濟學者的研究,雖然總體實力同美歐相差甚遠,但正在快速追趕,其專利申請量、科技期刊文章以及獨角獸數量已超或接近美國。如2010年中國就超過美日,成為全球專利申請數量第一的國家,2016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科技期刊文章發表數量第一的國家。全球獨角獸企業去年的數量,美國242家排第一,中國以119家緊隨其後。考慮科技是國家實力的關鍵,中國在科技和科技產業方面的進步神速,尤其在5G和AI產業上和美國屬於第一梯隊,再加上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優勢、產業結構完備(世界唯一一個全工業體系的國家)、製造能力強大、對外投資也竄升世界前列,簡單說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準確。

正確的說法或許是,中國既不屬於發展中國家,也不屬於發達國家,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接近發達國家一側,可稱之為帶有發達國家特徵的發展中國家,總體上仍處於發展中國家行列,但在幾個關鍵的體現國家實力的指標上,如教育(非人文教育)、研發、科技和製造業上,已躋身世界前列。很大程度上,這得益於中國的數量和規模優勢,數量本身也會帶來質量的提升。因此,美國要中國提前從發展中國家畢業,進入發達國家隊伍,並非毫無道理。

(全文轉自美國之音)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