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近來傳出有意改名為「華南大學」或「南洋大學」的消息,近九成師生表示反對。香港城大學生與資深教授對美國之音表示,校名去掉「香港」兩字有融入大灣區「去香港化」、向中共政治表忠的意圖,一旦開啟先例,教育服膺政治將不利於大學獨立自主與學術自由,也將失去辦大學作為社會良心的意義。
香港媒體報導,香港城市大學在日前教務會議上,有委員建議將校名改為「華南大學」或「南洋大學」等名稱,引發學生社群廣泛討論。城大學生會以網路問卷收集逾3000名師生的意見,結果有高達九成八的人持反對態度。城大則表示,與會教授普遍認為目前校名不能反映城大近年的學術與科研成果,但改名一事尚未定案,會保持開放態度、持續溝通。
一位不願具名的香港城市大學在校生王同學對美國之音表示,香港城市大學在2020年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排名中擠進世界前50,排名第48,僅次於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他說,香港城市大學是一所好大學,國際化程度非常高,打從他入學開始,校長一直是台灣人,有段時間系主任也是台灣人,連圖書館館長都是台灣人,因此城大有一段時間有「小台灣」之稱。此外,城大的學者教授來自於世界各地,其國際化程度就像是香港本身的縮影,「我們以這個學校為榮!」
學生:改名是政治表態與效忠
然而,當聽到學校欲改名為「華南大學」、「南洋大學」的名稱後,王同學說,他感到很悲傷也很遺憾,可以看到在港區《國安法》通過的背景之下,有部分的學者甚至是城大的高層附庸香港中國化的趨勢,在學校名稱做起了文章,有明顯的政治動機,是一種政治表態、政治諂媚跟政治效忠。
王同學說:「聽到消息後感到非常錯愕,因為華南這兩字我首先想到的是武漢肺炎爆發的華南海鮮市場。雖然香港現在的政治情勢不好,但大學應該保持自己獨立的品格、獨立的精神,因為大學自主、教授治校、學生自治,這個是捍衛學術自由跟獨立的三個基本原則。作為學校一分子,我們對於學校有感情,也對這個名稱有感情,所以當然不希望香港城市大學當中的『香港』兩字去掉,因為『香港』兩字所代表的意涵,是一種歷史的精神,也是一種現實的意義。」
前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鄭宇碩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介紹說,城市大學想要改名可能跟兩個因素有關,一是香港城市大學希望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但「城市大學」的名稱在很多國家可能是二流的大學,所以校方對這個名稱不太滿意。第二個因素是香港城市大學跟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經費較為充裕的研究型大學不同,政府希望城市大學跟理工大學一樣,成為一所應用型大學,但城大校方並不滿意這樣的安排,因此希望改名。
香港的大學融入大灣區?
鄭宇碩表示,大學改名本來無可厚非,但港區《國安法》通過後的時機點、傳出改名為「華南大學」、去掉「香港」兩字,確實可能有向中共政治表忠的意圖,就如同前幾天有超過3萬名的香港警察自願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警察協會的成員一樣,「華南大學」的名稱也是有意將香港的大學融入到大灣區里,以「大灣區」為主體,「香港」這個名稱就會削弱了。
鄭宇碩說:「現在這個時機要改名為華南大學等等,當然是有點迎合中共中央意圖,就是要香港融入大灣區這樣的規劃有關的。所以除了它(香港城市大學)自己特殊的原因以外,也有它願意迎合中共中央的意思這樣的考慮在內。」
城市大學王同學表示,香港大學過去也有改名的歷史,比如香港教育學院改為香港教育大學,這是升格;提供遙距課程的香港公開大學為了改變形象改成香港都會大學,「人家是越改越好,那我們這個是越改越差。」他認為,香港城市大學的改名是在《國安法》下,政治氣氛一片肅殺,人人表態效忠,大量外籍學者出走的背景下而生,跟上述兩所學校的改名不可同日而語。
他還說,南洋大學的提議更是離譜,香港跟南洋扯不上關係,香港不是新加坡,新加坡已有一所南洋理工大學,若城大改名為「南洋大學」易生混淆。再者,如果校方認為「城市大學」的格局太小、不夠國際化,那麼改成「香港寰宇大學」不是更好嗎?
他並說,令人詫異的是,對於城大改名一事,內地中國學生的反應比香港本地的學生還要激烈,他說,因為很多中國學生到香港念書就是看上香港大學良好的學術聲譽和世界排名。據他所知,校方高層討論改名時,表達最強烈反對意見的就是研究生會,而研究生會主要就是由中國學生組成,他們認為改了校名之後,會影響到畢業證書在就業市場的「認受性(legitimacy)」,將不利於職場競爭力,「在這件事情上,中、港兩地的學生顯得比較團結一致」。
分析:移除港英標誌 城大改名只是開始
香港時評人桑普認為,城市大學的改名可能只是一個開始。他擔心不出幾年時間,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可能都會去掉「香港」開頭的兩個字,以移除港英時代或香港的標誌,改為中國方式命名的「第一大學」、「第二大學」的名稱,現在看起來有類似這樣的痕跡。
桑普對美國之音表示:「甚至你看到最近(中國)清華大學有人聲稱主張改名為習近平大學,很多校友來抗議,已經成為有種文革色彩。這個(城市大學)改名既有『去香港化』的問題,也是趁着中國新一波文革復舊,去成為習近平朝代的一個標誌,露出他的肌肉來建功立業、改名換姓,用這個方式來去彰顯他(習近平)權力的傲慢。這種情況我覺得香港只會不斷的發生,如果真的成功的話,可能是剛剛開始,可能花幾年時間,香港的大學都沒有『香港』開始的兩個字了。」
「習近平希望整個香港就是變成中國另外一個城市一樣,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從教育開始。」桑普表示,中共在形式上和實質上都欲將香港大專院校中國化、去香港化,把香港的大學視為與廣東中山大學同類的地方層級大學。具體的操作是將學校的院長、校董會替換成自己人把持,他說,校董會早已開始進行,而且大獲全勝。除此之外,中共還要「拔樁」,將不是自己人的院長全都拔掉,因為院長管轄到每個院系的人事,圖書館可能有些書籍未來也無法繼續存放,學生會成員及其家人受到生命威脅,也只好辭職解散。
學者:辦大學的意義是要當社會良心
政治壓力造成了學界寒蟬效應。前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鄭宇碩表示,香港反送中運動初期可以看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兩家校長比較主動積極跟學生對話,但後來或許是感受到中共的政治壓力,每一所大學校長都不敢出面表態支持。但在運動初期,當其他大學校長還願意出面時,城大校長就已神隱不見人影。
鄭宇碩說,雖然香港大學裡仍有一些個別的老師願意表達對人權與民主的重視,但毫無例外,他們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例如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李靜君就被中共官媒圍攻,這是非常明顯的例子;大學學生會也飽受壓力,很多過去兩、三年在學生會積極活動的學生都受到起訴;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會還因明確表達支持反送中立場而遭校方打壓,總體請辭。他說,香港現在只有理工大學還有完整的學生會,其他大學的學生會都在政治壓力下消聲匿跡。
鄭宇碩說:「從這一點你也看到了學生運動所受到的壓力,你也看了大學管理層所採取的立場。事實上,我作為一個香港過去一個大學教授,我覺得最重要的還不是名稱上的考慮,最重要的是大學校長、大學管理層有沒有風骨,有沒有堅定立場要當社會的良心,要為社會講話,支持學生學會的活動,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然你這個大學只是懂得怎麼迎合政府,怎麼爭取經費,怎麼提升國際排名,這個就把辦大學真正的意義忘掉了。」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