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金融系統面臨的內外風險

張杰
2025-02-16
image
網絡圖片

路透社近日報道說,在分析了中國官方數據後,發現中國2024年經歷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村銀行合併浪潮。中國近年爆發房地產行業危機,加上經濟長期低迷,許多小型銀行因貸款增長放緩和不良貸款激增而受到重創。

中國金融系統2025年的內部挑戰

中國小型銀行合併浪潮只是中國近年來應對經濟問題的最新例子。紐約獨立評論人士張杰律師認為中國的金融系統在2025年仍然面臨四項重大挑戰,包括房地產泡沫,消費緊縮,地方債務和失業率居高不下。張杰律師曾經於1984年至2007年在武漢服務於中國工商銀行,熟稔中國金融制度。

張杰指出,無論是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還是民營銀行,它們的利潤都在下降、不良資產都在上升。根據巴塞爾協議,銀行必須有核心資本的要求,不良資產太高極易誘發系統性風險。「這個是一個大事。這也是讓習近平或者是中南海睡不着覺的事,」張杰說。

房地產業的衰退造成銀行不良資產的上升。路透社報道說,在過去的十年裡,許多小銀行積極向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融資工具提供貸款。官方數據顯示,去年第三季農村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達到3.04%,幾乎是整個銀行業1.56%的兩倍。

針對失業率的問題,張杰告訴美國之音,「失業問題如果解決不了,還會不斷的攀升。雖然中國政府說當前的失業率為17%,之前也有學者說達到了46%。而按照我的估計應該是達到了大概50%。也就是說每兩個就業人員裡面就有一個可能處於失業的狀態。這個形勢的確非常嚴重了。」

新華社1月25日的報道說,中國經濟仍然充滿「韌性和底氣」。放在全球坐標中觀察,5%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經濟增量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體量。報道援引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的話說,「綜合近年來多數機構和學者的研究結果,我國現階段經濟潛在增長率仍然保持中高速水平。」

中國金融系統的非經濟挑戰

在張杰看來,中國金融系統在2025年也面臨非經濟因素的困難。在政治上,共產黨對銀行自主經營的干擾造成銀行業走回頭路。他解釋說,中國金融系統經過改革以後,已經逐漸開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但是現在重新淪為「黨和政府的錢袋。」在社會福利上,張杰認為缺乏妥善的社會福利導致人民不敢消費而引發通貨緊縮。

張杰認為外資撤離中國也將是2025的一大問題。他指出,中國過去幾年抓間諜和不斷打壓民營企業,使得資本外流。因為資本有兩個特徵:一是趨利,哪裡可以賺錢就往哪裡跑;二是資本最怕風險,哪個地方出現風險它就會迅速撤離。

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9.9%;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卻同比大跌27.1%。中國人民日報近日在頭版發表題為「外資有沒有大規模撤離中國」的文章,強調中國市場已「今非昔比「,「部分沒有跟上中國市場變化的外資撤出」,只有快速反應跟上中國市場變化的外資企業才能成功。

張杰說,即將進入第三年的俄烏戰爭也是中國的金融系統的潛在麻煩。他說,如果北京拒絕與華盛頓和歐盟合作停止暗中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美國和歐盟會不會聯手對中國的金融系統進行制裁,比如將其踢出SWIFT系統。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中國金融體系就真的是遇到了大麻煩。

「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能否提升經濟?

從2024年開始,北京就接連推出經濟刺激方案期望提升景氣。今年1月3日到4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工作會議,宣布2025年將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刺激國內需求和拉動經濟增長。資深金融從業者張杰說,中國央行這一舉措是與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政策密切相關的,是為了響應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經濟工作會議。張杰說,中國央行在2025年伊始就推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因為「目前的經濟形勢,借用口頭語來說有點托不住了,」他說。

新華社報道說,在「適度寬鬆」的取向下,貨幣政策空間進一步打開,明年降准降息皆可期。同時,針對房地產、消費等領域,央行也有望推出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資深金融業者張杰認為是由於早先的經濟振興方案並未奏效,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成為最新的嘗試。他說,「但是很詭異的是,無論怎麼刺激它,這個就像有有功力的人一樣,經濟狀況不為所動。這個就很麻煩。中國的經濟這種低迷的狀態決定了中國的央行必須要出手,通過所謂的適度寬鬆的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增長。」

「適度寬鬆」的四個可能動作

張杰表示,中國央行如果實施適度寬鬆政策可能需要至少採取四個動作。第一個是降准降息:所謂「准」就是存款準備金,而「息」就是利息,這樣才能保持整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否則沒有流動性,企業沒有資金就無法擴大生產。降准降息也是為了保障金融總量的穩定增長。其次要提供金融支持,為地方政府高額的債務紓困。

第三個是要防範、化解重點領域的金融風險,指的就是房地產領域的風險;第四個還是要繼續開放、吸引外資。另外,要擴大內需,就要鼓勵消費。

為了刺激經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在2024年已經兩度下調了利率,最近的一次是去年9月底,將基礎利率從1.7%降到了1.5%。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認為,中國優先考慮利率調整的作用,適度寬鬆政策的出台力度不小,意義也很大,它標誌着中國貨幣政策出現了重大的轉變。

不過,張杰對中國是否能放棄貸款增長的量化目標仍然持質疑態度,他認為目前的經濟局勢仍然充滿不確定性,還不能用完全的理性去看待中國金融的問題。

猜你喜歡

一輩子都沒能離開小鎮的人

呂張中  2025-02-18

在深夜的圖書館中轉人生

小晝  2025-02-17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