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拜習會,你需要知道的六個關鍵問題

美國之音
2023-11-13
image
2022年 在泰國舉行的Apec 會議( 圖:官方臉書)

美中兩國11月10日正式宣布,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下周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舉行會晤。國際社會對拜習會的高度關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成為一個次要的節目(a sideshow)。關於這次拜習會,下面是你需要知道的六個關鍵問題。

白宮新聞秘書讓-皮埃爾11月10日就拜習會發表聲明說,拜登總統將於11月15日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11月10日宣布,「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1月14日至17日赴美國舊金山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同時應邀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雙方討論的議題有哪些?

白宮新聞秘書在聲明中表示,「兩國領導人將討論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雙邊關係中的問題、保持開放溝通渠道的持續重要性以及一系列地區和全球問題。在他們於2022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上次會議的基礎上,兩位領導人還將討論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繼續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並在我們的利益一致的領域進行合作,特別是在影響國際社會的跨國挑戰方面。」

根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聲明,「兩國元首將就事關中美關係的戰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問題,以及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深入溝通。」

白宮國安會兩位不具名的資深官員在對媒體進行的背景簡報會上表示,預計兩位領導人將討論雙邊關係的戰略方向以及保持開放溝通渠道的重要性,包括兩軍之間的溝通。拜登也將提出雙方有分歧的議題,包括人權、兩岸問題、南中國海、為美國公司與工人提供公平競爭環境、芬太尼、人工智能以及被中國拘留的美國公民等。

他們還將討論一系列地區和全球問題,包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以及朝鮮問題等。拜登總統將向習近平強調,美國希望中國向伊朗表明,美國「不希望中東的暴力升級或蔓延」,並將明確警告,伊朗如果進行挑釁行動,美國已準備好迅速回應。

美國官員也表示,拜登總統也將與習近平討論如何在影響國際社會的跨國挑戰上進行合作,特別是氣候變化、禁毒和全球衛生問題。

為何選在APEC間隙舉行拜習會?

這是美國時隔12年後再次充當APEC峰會的東道主。對美國來說,這個在1989年成立的區域性經濟論壇相當重要。該組織的成員國幾乎占全球人口的40%,全球貿易的一半,占美國商品出口的60%以上。截至2020年,這些經濟體在美國的直接投資估計為1.7萬億美元,僱傭了230萬美國工人。美國的七個最大貿易夥伴都是APEC成員國。這個高層經濟論壇也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推進其經濟政策,促進自由、公平和開放的貿易和投資,推動可持續和包容性經濟增長的首要平台。今年峰會關注的優先議題是互聯互通、創新和包容性。

選擇在這樣一個多邊論壇舉行對美中至關重要的元首峰會有什麼樣的考量呢?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中國研究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認為,這個會面場所的選擇更多地反映了兩國關係的一些挑戰。首先,APEC會議日程上有一個現成的機會讓美中兩國領導人舉行雙邊會晤,而國事訪問對於北京和華盛頓來說都過於複雜且具有政治挑戰性。

「這更表明,在兩國關係的諸多緊張局勢中,今年早些時候發生的間諜氣球事件,加上台灣及其周邊地區的緊張局勢,以及其他一些事情,很難想象把國事訪問列入日程,」他在11月7日對媒體舉行的吹風會上說。

這位中國問題專家說,由於華盛頓和北京都對這次雙邊會晤給予高度關注,令一些成員國感到沮喪,認為這次會議本應高度關注亞太經合組織的事情,而它現在在某種程度上像是拜習會的一個餘興節目而已。不過他也提到,幾乎每一個參加這次會議的成員國都對拜習會得以舉行感到鬆了一口氣。

「即使是該地區對中國日益增多的咄咄逼人行為格外擔心的國家,仍與中國有着深厚的經濟上的內在聯繫,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更願意一個穩定的美中關係,而不是一個不穩定的美中關係,」白明說。

白明的同事、中國實力項目主任林洋(Bonny Lin)也認為,在APEC間隙舉行拜習會的好處就是它不是一次國事訪問,這樣雙方也不會期待拜登進行回訪。鑑於2024年美國的大選,美中領導人會晤的難度更大。

拜習會前雙方為何密集舉行「會前會」?

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以及商務部長雷蒙多近期相繼訪華後,中共政治局委員、外事辦主任兼外長王毅10月26日訪問了華盛頓,為拜習會鋪路。除了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以及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舉行會談以外,王毅還在白宮與拜登總統舉行了一個小時的會晤。

11月2日,由美國農業部代理副部長哈夫邁斯特和農業部北亞事務高級顧問謝帕德率領的農業代表團抵達北京,展開多年來罕見的一次訪問,並在11月5日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媒體稱,這是美國首次「以如此豪華的陣容」出席進博會。這也是美國農業部自2016年以來向中國派出的規模最大的一個代表團。

11月4日上午,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在加州的「陽光之鄉」舉行會談,就應對氣候危機、加強執行力以及推動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功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2013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就在這個莊園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

11月6日,美國負責軍控、核查與合規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斯圖爾特與一個跨部門團隊與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孫曉波在華盛頓就核軍備控制舉行了一場「罕見」的對話。這是自奧巴馬政府以來美中官方首次討論該議題。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辦公室11月6日在媒體簡報中說,美國國際殘障權利特別顧問薩拉·明卡拉(Sara Minkara)和勞工部主管殘障人士就業政策的助理部長塔倫·威廉姆斯(Taryn Williams)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舉行了會晤,以恢復美中殘障事務協調會議,並推動在包容性教育、就業、康復以及發展可及且無障礙的環境方面的殘障人士權利。

11月9日-10日,即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會議召開前夕,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在舊金山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舉行為期兩天的會晤,以求深化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之間剛剛恢復不久的經濟對話。

布魯金斯學會東亞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金沛雅(Patricia Kim)11月6日在斯坦福大學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分析了美中雙方最近進行密集溝通的原因。

「我認為,這些努力的動機是,雙方都認識到,如果不穩定這個關係,沒有定期對話,沒有更好的溝通渠道,我們很有可能陷入一場軍事衝突,無論是在台灣海峽,還是在南中國海或東中國海。在這些地方,中國、美國及美國的合作夥伴都在彼此靠近的地方行動,」她說。

金沛雅還表示,即使不出現戰爭這種極端的情況,如果美國和中國不能建立起一種有效的關係,事實是,許多全球挑戰將被忽視,無論是氣候變化還是中東等地區性危機。

中方同意舉行拜習會的戰術考慮

儘管北京認為美中關係的惡化是由美國一手造成的,對兩國關係的發展軌跡以及對美國的意圖或政策的基本判斷也沒有發生改變,習近平為什麼還是決定舉行這次會晤呢?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白明認為,北京主要是出於戰術方面的考慮,因為北京希望重點討論一些問題,並認為這是這樣做的一個很好的機會。第一個他們希望討論的關鍵議題就是即將到來的台灣大選。他們可能會特別敦促美國政府和拜登總統在台灣問題上發表一些公開評論,尤其是不支持台獨的語言。第二個北京希望重點討論的就是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限制。北京把這次會晤視為一個嘗試改變美國軌跡的機會,或者至少找到阻止美國行動步伐的途徑。第三個戰術考慮就是經濟方面的。

「我們下周將看到中美企業和投資人之間進行一系列的高層接觸,試圖發出中國正在開門營業的信號,同時也試圖向全球商界發出信號,即中國是有吸引力的地方,這從這些公司蜂擁而至與習近平會面並共進晚餐就可以得到證明,」白明說。

拜習會的可能成果

這次拜習會被視為能進一步穩定關係,但雙方都不指望看到重置或重新調整關係的前景。

白宮國安會的一位高級官員在背景簡報會上談到美方對這次峰會的期待時說:「這裡的目標是管理競爭,防止衝突的負面風險,並確保溝通渠道是開放的。因此,我認為,我們將帶着對我們將要實現的目標的現實期望參加這次會議,但理解這是負責任的事情,我們的夥伴和盟友需要看到這場競爭得到負責任的管理。」

分析人士強調了這次峰會發出的信號的重要性。

「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將是雙方發出一個信號,即領導人致力於將美中關係置於更加穩定和建設性的軌道上。我認為這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像中國這種自上而下的體系中,習主席的言論以及他對美中關係的描述確實為中國的官僚機構定下了基調和方向,」布魯金斯學會的金沛雅說。

在拜登政府任內出任過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副部長、目前在斯坦福大學擔任政治學教授與高級研究員的科林·卡爾(Colin Kahl)在斯坦福大學與布魯金斯學會共同主辦的一個研討會上表示,由於世界各國對美中關係惡化感到很焦慮,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舉行這次會議本身就是目的。

「我認為,這次會議不會阻止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存在大量競爭和緊張局勢的事實。但我認為,世界正在尋找一個信號,表明世界上兩個大國致力於建立關係,以便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 所以我認為這次會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個要傳達的信息,」他說。

在拜登任副總統時擔任其國家安全顧問的卡林說,在中東衝突上,他肯定拜登總統會繼續敦促習主席限制伊朗及其盟友捲入衝突。他說,美國和中國對這場衝突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但在不使衝突擴展到以色列和加沙以外地區的問題上,雙方有着共同的利益。

他不預期兩人會在烏克蘭問題上有很多公開的信息傳遞,但他懷疑這將是兩位領導人私下談論的一個話題。拜登會繼續向習施壓,不要向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提供重大的支持。

喬治城大學傑出大學教授和政府學教授車維德(Victor Cha)認為,兩位領導人會就一系列問題進行實質性的討論。

「我認為這次會議 — 我的感覺是,這將是一系列相當實質性的對話 — 你知道,將會達成 – 至少在兩個方向上邁出一些小步子,即軍方危機熱線討論以及毒品問題,」他說。

擔任過國安會亞洲事務主管的車維德認為,這次會議會產生連鎖反應,因為這會讓該地區的其他國家感覺到,現在的美中關係已經達到了某種平衡,這也會使他們熱衷於試圖重啟與中國的峰會。

如何衡量拜習會成功與否?

儘管雙方對這次峰會取得具體成果沒有太高的期望,但白明認為,這次峰會獲得成功的定義是在禁毒方面產生一系列切實的成果,一定程度上恢復兩軍的交流,成立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新工作組,以及在人工智能和高科技問題上建立一些新機制或展開1.5 軌道的對話。

曾在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擔任過台灣和中國事務主任以及中國事務高級顧問的林洋希望看到的是恢復2022年8月因當時的眾議院議長佩洛希訪問台灣而被中國取消的那些軍事交流,其中兩個尤其重要,一個是國防政策協調對話。這是美國與中國在副助理國防部長級別進行的討論,這種對話會確定全年的美中兩軍交流的日程。因此,恢復這種對話對穩定兩軍關係至關重要。另一個是討論海上與空中事故的《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協定》 (MMCA)。

「如果我們至少有這些,以及其他一些被取消的軍事交流活動,那將是一個信號,表明雙方可以在防止發生軍事事故上進行更多的合作。它還將為我們的操作人員提供與中國人進行溝通的關鍵渠道,以應對我們認為中國在空中和海上進行的不專業、冒險和脅迫行為所帶來的日益增加的風險,」林洋說。

布魯金斯學會的金沛雅認為,峰會成功與否要看峰會之後的後續行動。

她說:「我認為真正的考驗將是,在這次會議之後的數月乃至數年內,這種勢頭能否保持,或者情況是否會再次散架,是否會出現其他不可避免的危機。顯然,隨着台灣即將舉行選舉,我們自己的選舉也即將到來,而且當然,兩國正在亞太地區近距離運作,兩國之間不乏潛在的摩擦點。」

白明認為,如果拜習會得以順利進行,非常重要的是會議後發表的聲明如何對兩國關係的挑戰以及合作的機會進行界定。在他看來,如果中方在會後所發出的信息或是進行的宣傳認為,美中兩國仍然有很多一起做的事情,那麼這也算是成功的一個定義。

不過,這位專家認為,就像周恩來在回答法國大革命造成了什麼影響時所說的那句名言一樣,這次峰會成功與否,「現在下結論為時太早」。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廣東人事大地震 兩人調京多人落馬

自由亞洲電台  2024-05-13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