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簫
況周頤是晚清詞學四大家之一,致力倚聲五十年,造詣頗高。他的《蕙風詞話》,與王國維《人間詞話》、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並稱為「晚清三大詞話」,可謂中國古典詞學集大成之作。況周頤不僅善於論詞,於創作亦有不凡建樹。王國維曾如是評價況氏之詞:「蕙風詞小令似叔原,長調亦在清真、梅溪間,而沈痛過之。」(《人間詞話·附錄》)叔原指晏幾道,清真指周邦彥,梅溪即史達祖。今天我們一起賞讀他的部分詞作。
首先介紹他的生平與時代背景。
況周頤所處的時代,正逢中國數千年來從未有過的變革。他生於1859年,不久後,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皇帝逃往熱河。因受英法聯軍與太平天國等戰事刺激,清朝自1861年施行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工業與科技,創辦新式學堂,引進大量西方著作。況周頤成長的大環境,是風雨飄搖、中西文明碰撞與交流的變局,且這種動盪的環境幾乎伴隨他的一生。
他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天賦,據《翁文恭日記》,「況童子周儀,年十歲,詩賦可觀,成語屬對極妙。」1872年,況周頤拜王拯為師,學填詞。1879年,鄉試中舉。1888年,結識王鵬運(亦系晚清四大家之一)。1889年,任內閣中書,與端木采、王鵬運切磋詞學。

1894至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大清慘敗,簽訂《馬關條約》,震動全國。中國湧起改革聲浪,康有為與梁啓超著書立說、創學會、辦報紙,宣傳維新思想。1898年,光緒帝頒《明定國是詔》,宣布實行變法。戊戌變法歷時一百零三天,終告失敗,但仍有重要意義。
1895年,況周頤來到南京,入張之洞幕府。之後在安定書院、南京師範學堂等學校授課。1906年,況周頤進入端方幕府。後被調至大通管理榷運。
1911年亦是極為重要的一年,辛亥革命爆發,其後大清滅亡。是年,況周頤來到上海,之後定居,直至1926年逝世。
在上海,他過得很艱辛,先開設一家書肆,出售自己的藏書。但難以維持生計,於是靠鬻文度日,並在報刊上發表作品,得一些收入。滿腹經綸的一代詞宗,最終在窘迫中度過晚年。

清亡後,況周頤甘為前朝遺老,懷戀清室。但總覽其一生,他並非食古不化。他曾在張之洞、端方幕府中做事,被端方特聘為座上客,且與康有為交好,並不排斥外來文明。清末民初不少士人已經接受、支持西化,其中維護清室與君主制的,不必太苛責。
大致了解況周頤的生平和時代後,接下來賞析他的詞,諸位會更加明白他詞中的情感。
先來讀況周頤的一首自壽詞:
唐多令
甲午生日感賦
已誤百年期,韶華能幾時?攬青銅、謾惜鬚眉。試看江潭楊柳色,都不忍,更依依。
東望陣雲迷,邊城鼓角悲。我生初、弧矢何為?豪竹哀絲聊復爾,塵海闊,幾男兒?

生日作詞,他不寫快樂的事,也不只寫他自己,為何?因為這一年是1894年,他的生日在九月一日,此時清朝與日本正進行著戰爭。況周頤心憂國家社稷,前線清軍戰敗,他沒有心情歡慶生日。
該詞以問句起:「已誤百年期,韶華能幾時?」在此我順帶講一講填詞的章法。詞之章法,有三處最關鍵——起、結、換頭。起法有以寫景起、以抒情起、以敘事起。以抒情起者,問語能更好地表達沉痛之情,如後主「春花秋月何時了」、辛棄疾「更能消、幾番風雨」等,仿佛心中千思萬愁,難以言說,惟有以此一問噴薄而出。現在回到這首〈唐多令〉,1894年況周頤只有三十多歲,為何說「已誤百年期,韶華能幾時?」人生不過百年,他覺得自己已經虛度了三十幾年,最好的年華都快要過去了。
他為何認為自己虛度光陰?詞中寫道:「攬青銅、謾惜鬚眉」,鬚眉不僅指鬍鬚和眉毛,也比喻成年男子。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有所作為,可是在當時的危局下,他能力挽狂瀾嗎?無奈照鏡,徒然惜鬚眉。再看江邊楊柳,也因詞人而著上情感,「依依」既是柳枝柔弱隨風飄擺的樣子,亦有留戀不舍的意思。楊柳留戀春色,不忍看到春去秋來,正如詞人對韶華依依不捨。
下片寫東邊的戰事——「東望陣雲迷,邊城鼓角悲」。據《清史稿》,五月,清軍與日本兵船在牙山口外作戰,廣乙船沉,高升商船亦沉。高升號上有一千餘名清軍及船員,八百餘人葬身大海。八月,日軍在平壤取得勝利,清軍主帥葉志超棄城逃跑。況周頤悲憤交加,故曰:「我生初、弧矢何為?」希望自己及其他志士都能精忠報國,感嘆自己不能奔赴戰場。「弧矢」指桑弧蓬矢,《禮記》云:「國君世子生,……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古代男子出生時,以桑木製作的弓和蓬草製成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以表志向遠大。陸雲〈答車茂安書〉亦寫道:「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經營四方,古人所嘆。」

雖有大志,然而現實中,耳邊只有「豪竹哀絲」。杜甫有一首詩〈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曰:「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哀絲豪竹指音樂悲壯動人。不單況周頤,還有許多男兒沉浸於哀絲豪竹中,無所作為或無能為力。他不禁問:舉國上下,有幾個真男兒?讀者想必已聯想到南宋詞人陳亮的〈水調歌頭〉:「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雖相隔700年,卻有相近的丹心。
甲午戰爭前夕及期間,清朝主戰派與主和派矛盾尖銳,況周頤因此憂心忡忡,寫下〈摸魚兒·詠蟲〉。下面講這首詞。
摸魚兒
詠蟲
古牆陰、夕陽西下,亂蟲蕭颯如雨。西風身世前因在,盡意哀吟何苦。誰念汝,向月滿花香、底用淒涼語。清商細譜。奈金井空寒,紅樓自遠,不入玉箏柱。
閒庭院,清絕卻無塵土。料量長共秋住。也知玉砌雕闌好,無奈心期先誤。愁謾訴。只落葉空階、未是消魂處。寒催堠鼓。料馬邑龍堆,黃沙白草,聽汝更酸楚。
「古牆陰」指大清王朝,它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曾經歷康乾盛世,如今「夕陽西下」,日漸衰落。
秋蟲的鳴聲是亂的,國家局勢亂,朝廷爭論的聲音亂,自己的心也亂。蕭颯本形容風雨聲,此處表現蟲聲如雨;蕭颯亦有淒涼的意思,這蟲聲亦是哀苦的。主戰派與主和派何必爭鳴不休,不如一致抗敵;而自己微不足道,又何必哀鳴。有人只看到「月滿花香」,看不到國家堪憂的未來,誰在乎你的聲音?
古代五音中,商音的調淒清悲切,稱為「清商」。此外,清商也指秋季。那秋蟲孤獨地譜寫清商調的音樂,可惜終究是「不入玉箏柱」的,與華貴之音格格不入。金井與紅樓均象徵富貴奢華,「金井空寒,紅樓自遠」,大清昔日的華麗建築猶在,但繁華盛世已不復存在。富貴遙,盛世遠,既言身世,亦言國運。

那秋蟲孤獨而清高,「清絕卻無塵土」,「料量長共秋住」,不願隨波逐流。雖知雕欄玉砌好,卻無緣得到。「玉砌雕闌」還給人一種聯想,即後主詞「雕闌玉砌應猶在」,含有對故國的思念。用在這裡,隱寓對國勢衰頹的感慨。
只在「落葉空階」處聽蟲鳴,還不是最銷魂的;若在「馬邑龍堆,黃沙白草」之地聽,才是更令人心痛的。言外之意是,若在清軍戰敗後聽秋蟲哀鳴,其哀痛無疑更深一層。「馬邑」背後有一個典故,《漢書·匈奴傳》記載:「漢兵約單于入馬邑而縱(兵),單于不至,以故無所得。」漢武帝時,漢軍在馬邑旁設伏,欲引誘匈奴單于,未能成功。而甲午戰爭的結局,恐怕不止「無所得」。
下期繼續講況周頤其他詞作。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